首页读后感 正文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

时间:2017/3/24 09:08 分类:读后感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一)

  《沈从文自传》展示了一幅幅神秘有趣的风俗画,有的还很原始残酷,与我们当今的生活有非常大的距离,读来有很强的“陌生感”。抓住这个感觉,我们可以注意其背后可能蕴藏着的悲剧,阅读时不停留于猎奇,最好能发掘“奇”中的人文思索,“奇”中的批判意识。比如,沈从文对于城市文明过于物质化显然持批评与焦虑态度,他力图从民间质朴原始的“生命方式”中提取人类文明的“活力”。这种看法也浸透了他的自传。

  《沈从文自传》做到了既有线索展开,又有某些生活细部的回忆,两者结合,也就是“点”与“线”的结合。概括的叙述犹如人的骨架,把握着叙事的方向,可以避免繁琐的叙述,起到以少胜多的作用,对于童年生活经历的介绍,大多属于概括叙述。生活细部的描写则像人的血肉,可以使骨架丰满起来,显得真实生动。最后,他也让我们看到了湘西人民的质朴,他说“生活虽然那么糟,性情却依旧那么强”,我们看到在这片土地上,人的勇敢直爽,即使打架,也显得那么可爱。

  沈从文小的时候特别顽劣。上私塾逃学是家常便饭,后来父母给他换到了远一点的学校,去学校的路上,他拐着弯儿走很多远路,就是为了看路上的光景。铁匠铺打铁的,杀牛的,织竹篮子的,只要有人的地方,他都要停下看一看,甚至路过牢狱处,从杀人的地方走过去,要是看到没有收的尸体,他都要捡起石头来砸一下或者用木棍子去戳几下。他喜欢下雨天,因为可以不穿鞋子,走路时专门走水坑,看到河里有人捞东西,他也要停下看好一会儿,逃课去野外捉蟋蟀,在巷子里跟人打架……总之,只要不学习,干什么都行。

  很羡慕他每天不学习,逮到机会就去野外玩。他跟伙伴们出去,有时能逛一大天,身无分文,却饿不着。看看他们是如何过的吧:“间或谁一个人身上有一两枚铜元,就到卖狗肉摊边去割一块狗肉,蘸些盐水,平均分来吃。或者无意中谁一个在人丛中碰着了一位亲长,被问到:‘吃过点心吗?’大家正饿着,互相望了一会儿,羞羞怯怯的一笑。那人知道情形了,便说:‘这成吗?不喝一杯还算赶场吗?’到后自然就被拉到狗肉摊边去,切一斤两斤肥狗肉,分割成几大块,各人来那么一块,蘸了盐水往嘴上送。机会不好不曾碰到这么一个慷慨的亲戚,我们也依然不会瘪了肚皮回家。沿路有无数人家的桃树、李树,果实全把树枝压得弯弯的,等待我们去为它们减除一分负担,还有多少黄泥田里,红萝卜大得如小猪头,没有我们去吃它,赞美他,便始终委屈在那深土里!除此以外路边上无处不是莓类同野生樱桃,大道旁无处不是甜滋滋的地枇杷,无处不可得到充饥果腹的山果野莓。口渴时无处不可以随意低下头去喝水。至于茶油树上长的茶莓,则长年四季都可以随意采吃,不犯任何忌讳。即或任何东西没得吃,我们还是依然十分高兴。就为的是乡场中那一派空气,一阵声音,一分颜色,以及在每一处每一项生意人身上发出那一股不同臭味,就够使我们觉得满意!我们用各样器官能吃了那么多东西,即使不再用口来吃喝,也很够了。”

  沈从文小的时候还学会了掷骰子赌钱,他经常用母亲让他买菜的钱在大街上跟乞丐们赌,赌赢了,把钱买了吃的分给伙伴们,输了,没钱买菜,或者少买了菜,回家便免不了一顿臭揍。家中人觉得他给家人丢了颜面,因此在亲戚中他的地位似乎就低了些。可他全然不顾,而且从那里学了许多下流野话,和赌博术语,他从没后悔难过,他自己说,“只是当十五年后,我能够用我各方面的经验写点故事时,这些粗话野话,却给了我许多帮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看看也确实如此,如果非他亲身经历过,见过,听过,不会把文章内容、人物风景写得那么贴切自然,栩栩如生。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二)

  读完《沈从文自传》,不仅更加了解沈从文,也深深体会到乡土气息,那一种悖乎人性的!本文记录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既有天真好奇的乡野童年,也有胸怀抱负与经历坎坷的青年生涯,真实而生动的再现了作者早年的生活。沈从文写自传,是借以从过去的经验中重新发现自我,以应对未来道路上的挫折苦难和挑战。他把所经历的苦难当作生活的恩赐,看作生命流动过程的必然。就象走路的人要常回头看看,了解自己已经走过多少路,离目的地还有多远;回顾过去的经历,对下一段行程有何启示。

  沈从文,其文如其人,朴实纯净,正像他所说,受一脉清波的影响不小。家乡依山傍水,幼小便同兄长在水中嬉戏,感受水流动而不凝固的独特存在。他此后着名的湘西风格将水的静态与动态化成叙述的方式,悠转流长,细致如绘,隽永的情感绵绵渗入心田,而他也总能像水一样在低落失意的时候找到平和自我的方式。

  沈从文经历与众不同,若非读其自传,想不出他如此温文儒雅的人到小学毕业就断了念书的机会,十二岁入伍接受军事教育,在军营,打仗,流血与杀戮中度过少年时光,二十岁赴京于一个印刷工人处得到读报的机会才开始阅读与创作。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想探索身边的一切,尤其书本以外的东西,哪怕街边的叫卖,渔夫的早晚作业,铸铁的,斗鸡的,打群架的,都能钩起他的好奇而驻足观察。拥有细致的洞察力,每每遇到新鲜的人事,无论大小,都能用自己的理解记录,分析,得到一番不同的感悟。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读到他因工作调转要坐船从常德到保靖那段,船上遇到一位曾姓朋友,闲得无聊就同沈从文讲起他过去的种种故事,说得最多的便是他同许多不同女人的情事。这曾姓朋友是个粗人,没有多少文化,说话直爽,毫不掩饰,他用最粗俗的方式描述不同的女人,别人觉得难以入耳,沈从文却觉得简单而风趣,不觉不得体,反而觉得这是恰当的生动表述:“一切粗俗的话语,在一个直爽的人口中说来,却常常是妩媚的。”

  简单却朴实真诚的文字,毫无华丽之感却精准传神,一个小动作小眼神可以用很简单的词语描绘得栩栩如生,而那语言背后的语象,具象,内蕴也自然而然从作者的心里流到了读者的心里。语言运用的精妙不在于会多少华美浮夸的词汇,而是如何用简单易懂的小词表达完整复杂的情感与意境。取书里的一段描述:

  “那个烟馆门前常常坐了一个年纪大约四十岁的妇人,扁扁的脸上擦了很厚一层粉,眉毛扯得细细的,故意把土倍子染绿的家机布袜子提得高高的,露出水红色洋袜子来。见兵士同伙夫过身时,就把脸掉向里面,看也不看,表示贞静,若过身的人是穿着长衣的军官,她便很巧妙地做一个眼风,把嘴角略动且故意娇声娇气起来。”

  这一小段描述没有一丝华丽或繁杂的词汇,相反都是极其易懂的小动词小形容词,却让人不禁眼前浮现出这妇人的姿态,不仅如此,一些人性的姿态也被勾画了出来。

  全书不到两百页,却用田园般的语言写尽了沈从文颇具传奇色彩的头二十年。而后的几十年,经历人生的各个坎坷,对万事从追求到反抗,到接受,再到最后的沉默。

  文章中亦有清新的乡土气息,感悟其地风土人情,感悟其人性美,体味自然与人性的和谐美。文章传送的不仅仅是作者童年和少年时代的蜕变与成长的感受,亦传送的是一种悖乎人性的美!


沈从文传记读后感(三)

  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沈从文的书,是他的自传。初认识沈从文是从他的《边城》开始的,那时就在思考他的文章写得那么美,原因是什么呢?读了《沈从文自传》后,我知道了原因。

  《沈从文自传》是他的散文体自传,记叙了他二十年前的经历,即他离开湘西到北京之前的经历。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是:“拿起我这支笔来,想写点我在地面上二十年所过的听的日子,所见的人物,所听的声音,所嗅的气味,也就是说我真真实实所受的人生教育。”读完整篇我就两个感受,一是沈老的少年生活真是多姿多彩;二是以前的社会太封建、人们也太愚昧了。

  他的勇气是我最佩服,原文提到:“虽然在半夜时有人从街巷里过身,钉鞋声音实在好听,大白天对于钉鞋,我依然毫无兴趣。”在漆黑的夜晚,发出“叮叮”的声音,要是别人早就被吓死了,而他竟然觉得那声音好听,可见他真的有勇气。还有别人都避之不及的尸体,他竟敢用木棍去敲,去戳。想到自己,真是自愧不如啊,我到现在连上台讲话的勇气都没有。

  他少年的生活是我最羡慕的。在书中,他说:“在学校学不到的东西,却在玩乐中学到了不少。”是的,在玩乐中,因爬树,他认识了三十中树木名称;因爬树摔伤自己去找药,又认识了十来种草药;不仅如此,还学会了钓鱼、采蕨菜、菜笋子、捕猎等等。看到他小时丰富多彩的生活,也勾起了我小时候的回忆:那时我也很好动经常约几个伙伴瞒着父母到山上玩耍,搞得一身脏,回家就被妈妈大骂一顿;有时也去小溪里捕鱼,捉泥鳅。特别是在李子成熟之际,我也会爬到树上去沈从文自传读后感摘李子吃,有时从树上摔下来,浑身是伤,还不敢让家里人知道。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天真、胆大,现在,真的是只能想想而已。我想沈老先生在写他小时候的生活时也有这种感受吧。(m.lizhi.com)

  虽然从他的少年生活中感受到了不少的乐趣,但他所写到的其他事也是我深感震撼。

  在辛亥革命时期,对于杀人的那种方式,我真的很难接受。“把犯人牵到天王庙大殿前院坪里,在神前掷竹篓,一仰一覆的顺笅,开释,双仰的阳笅,开释。双覆的阴笅,杀头。生死取决于一掷。”用这种方式来决定人的生死,真是太愚蠢了。封建思想真是害人不浅。

  也就是这样的生活经历给了沈老先生丰富的写作材料。他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只是当十五年后,我能够用我各方面的经验写点故事时,这些粗活野话,却给了我许多帮助,增加了故事中人物的色彩和生命。”所以说,艺术总是源于生活的。从这本书中还让我们认识到了湘西人的勇敢、彪悍以及原始的湘西生活。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