赶集网杨浩涌:学他者生像他者死
时间:2012/1/22 11:04 分类:励志人物
赶集网杨浩涌:学他者生像他者死
2005年前后创业的一批互联网公司,能挺到现在还活着的,基本上都已小有所成,杨浩涌创立的赶集网即在其中。
杨浩涌,1974年生,狮子座,安徽人。1996年获得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专业学士学位,1999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后赴美国留学。先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后转到美国耶鲁大学,2001年获得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毕业后,杨浩涌在硅谷数家或小或大的公司供过职。2004年底,杨浩涌辞职回国创业,并于次年年初建立赶集网至今。
杨浩涌回忆人生和创业的几个节点,每一步都堪称是步步惊心。比如,他在硅谷辗转,想拉一笔投资回国创业,但钱没拉到,创业的IDEA已被对手看上,他只好匆忙回国小本创业,上线赶集网一个月后,全国出现了2000家分类信息网站。再比如,他苦熬数年,山穷水尽发不出工资之时,有投资要进来,却遇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投资变成慢动作,若非2009年4月份赶集网业务实现盈利,可能就如梦幻泡影了。
从2004年12月辞职回国创业,距今(2012年1月)已经七年了。
我特别记得我当时辞职那天,我是逼着自己从座位上站起来,去跟我的美国老板说,我要离开这家公司了。老板问我做什么,我说我要回国创业。我也有过犹豫,那时候我在美国拿着很好的薪水,还在申请绿卡,将来会有不错的前途。如果回国创业,资金又少,竞争可能会很激烈,做不成怎么办?
最终还是性格决定命运吧!我选择了回国创业。我觉得我是比较敢冒险的一个人。做事情时,我敢赌,我比其他人更清楚我的优势和劣势。
我们这代人的时代烙印
我们这代人,其实也蛮特别的。
我生于1974年,那时候文革还没有结束,然后刚开始懂事的时候就伴随着改革开放(70年代末开始)。到了上大学的时候(1992年),又遇到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中国刚刚开始国企改制,大量的工人下岗。我们去天津拖拉机厂、手表厂这些国企实习时,看到工人的日子的确苦,而身边的大学老师也挣不到什么钱,那时流行一句话叫“搞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因此,我们这代大学生相对比较迷茫。我大学的时候学的恰好还是工科(精密仪器专业),所以当时读研也是一个比较被动的做法,就觉得工作不如意就读研了。
但是我们这代大学生对商业比较敏感。我在校园里就合伙搞过电影,把学校大礼堂承包下来,从外面租借影碟,贴个海报就卖票,每场都能挣到一些钱。在中科大的研究生时代,我还去找俞敏洪谈代理新东方的英语资料,我甚至跟他直言,不给代理就盗版。后来我真的拿到了合肥区的代理权,再因为中科大出国的人特别多,所以我的生意还不错,最好的时候一个月挣一万块钱。而当时大学毕业找的工作月薪也才一千元。
我还有个特别的记忆。有一年,我从4月到11月,7、8个月里无论去上课、去旅游,去哪里都跻拉着一双拖鞋,没有穿过另外一双鞋,用石康的话来说,日子过得是“晃晃悠悠”。更早的高中时代,我甚至还逃课、打架、泡游戏厅。我上的高中是整个安徽最好的中学,但是我的成绩一直还可以,总之是个比较另类的角色。我说这些其实也没什么意义,我想说的是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烙印,就像美国六十年代的嬉皮士文化一样,这多少都会对你以后的发展产生一些影响。
因为中科大是一个出国风气特别浓的学校,硕士毕业后,我又赶上了出国的大潮,就到了美国。
300周年与911事件
2001年,我在这一年里经历了三件大事。
首先,2001年正好是耶鲁大学300周年,而我们正是第300届毕业生,学校里做了几乎整整一年的活动。小布什、克林顿、希拉里纷纷来做演讲,耶鲁大学图书馆也拿出了包括毕加索的画等平时难得一见的珍藏品。耶鲁大学的精华在于社会科学领域的教育。我借此机会开眼界不少,白天到处听课听演讲,晚上回到计算机房,通宵写作业。
第二件事情是亲身经历了美国IT界的大震荡。2001年上半年正是美国互联网泡沫的巅峰,那时候很多互联网公司电话都打到我们宿舍来,问我们什么时候毕业,只要答应签约,就许诺高薪,预付一笔上万美元的额外薪水,我听说最厉害的高达10万美元,人才都抢成这样了。
到了下半年,泡沫破灭后是一段黯淡时光,所有大公司全部不招人。几乎到了毕业就失业的地步。我7月份到了美国硅谷,每天穿着西装开着车出去找工作,花了两三个月才找到第一份工作。美国IT界曾经发生的前后变化跟去年(2011)我们国内电商上、下半年的变化一模一样。
第三件事情其实跟第二件事情是连着的。我是9月4号找到的工作,一周之后,就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事件”。不但大楼倒了,所有的公司也全部停掉了,不可能再找到工作。一方面,我觉得我的运气还算是好的,另一方面我觉得生命真是无常,能活着,就应该珍惜生命。
2001年的这些经历,反而使以后的我越来越平静,对人对事都有了新的认识。互联网泡沫是怎么样、泡沫没了怎么样,我也全知道,对以后创业也更有把握。后来我做赶集网,没有太浮躁,都是基于我的这些经验。
在硅谷里的那些年
从2001起,到我回国前的三年里,是我学技术最用功的时候,基本上只要有时间,我都在看书。另一方面,硅谷创业的氛围也在吸引着我。
硅谷是一个非常适合创业的地方,只要你有好的想法,有好的技术,有好的创业团队,就会有人投资你。很多创业公司你能看着它们由小到大成长起来,最后被收购或者是上市。我甚至与这些小公司擦身而过。
比如Google,在2002年的时候还是一个很小的公司,还没有今天的赶集网大。我对搜索引擎不感兴趣,所以没想过要去应聘它。但是我的同学周杰去了Google,是我开着车送他去面试的。多年之后,周杰回国创办了浪淘金。
除了Google还有亚马逊,当年都是很小的公司,但是今天都成为业内的巨人。在硅谷的这种视角教会我大事起于小,做于细。就也是我自己经常提醒自己的,一个看着很宏大的目标,你把它分解到最后都是一些非常小非常细的事情,而你能做的就是把这些小的事情一步一步做大,创业就是这样。
我知道我始终还是要回到中国去创业,因此我不停地在寻找可行的项目,一刻也没有闲着,有些拉上别人,有些自己做。我尝试过网络安全的项目、硬件的项目、无线互联网的项目。我把这些Idea都写成创业计划书,然后不停地递给风投们。基本上都是石沉大海,没能见上。
一直到2004年的6月份,那时候Craigslist刚开始在美国兴起。有一天吃饭的时候,我跟我哥哥杨浩然说,我觉得这个Craigslist挺好的,国内好像还没人做,不如我们也回去搞一个算了。我们都觉得这个东西都挺实用的,都是解决生活上比如租售房屋、买卖二手车之类的。然后就开始写代码,开始去找VC。找了三家,我记得很清楚,第一家是IDG,第二家是DCM,第三家是Dragon Venture,想不到三家都对我的这个项目感兴趣。
IDG给我反馈,说很看好我这个项目,但是有些早,让我先做着。DCM的负责人见了我之后,还拉我见了投资人,但之后就悄无声息了。这两个算是成功了,最起码人见着了,愿意听咱们讲对吧。我当时分析,自己没什么优势,在中国也没有商业经验,就是懂代码而已,中国懂代码的人太多了,唯一可能的优势就是我比别人发现这个点子发现得早。所以我的藏着掖着,不能告诉太多的投资人,不能到处给别人讲。所以我是很谨慎的。
最担心的事情来了。可能是DragonVenture曾投资过国内的亿友网,他们把亿友的一位中国创始人(暂且称呼他为M先生吧)也叫了过来一起听我的项目,而这都是我事先不知道的。巧的是M也从亿友出来了,正在寻找新的投资项目。非友即敌。我知道如果不能跟M合作,他就可能是我最直接的竞争对手,因为我的想法他全部了解了。
这次会见结束后,我主动约了M先生吃饭,提了两个要求:一、希望M不要盗用我的项目;二如果M有兴趣可以加入,做联合创始人。M显然是感兴趣的,但是他提出要做新公司大股东,我不能接受,于是谈崩了。而且,听M先生的语气,我不接受他合作的条件,他一定就会做相同的项目。当然,Dragon Venture那边也谈不下去了,都是想不投资就占股份的主儿。我当时很弱势,主动权都在别人手里。
前有狼后有虎,我思来想去,不能再等了。我当时对自己说,我说你不是一直想创业吗,如果这个机会你再不抓住,你这辈子就这样算了。因为这是我在硅谷混了三四年后能看到最好的。犹豫不决,而且做互联网成本不高,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项目。其他项目都是需要一两百万美金融资才能做的。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