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电影观后感400字

日期:2014/10/13 分类:观后感

  电影观后感400字(一)

  ——《公仆》观后感

  影片《公仆》透过当今年轻人的视角,真实再现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山县委书记谷文昌同志的动人事迹,影片中我们看到了他带领东山人民,植树造林,防治风沙,打水井、建水库抗旱排涝,修公路,筑海堤,为东山人民造福的生动情景,他为党和人民事业忘我工作到最后的动人场景。

  在观看电影的过程中,不时有身边的老党员摸泪叫好,与影片中的主人公产生共勉。“人民的公仆为人民”是要靠发自内心地去想、去做,把老百姓的事真正当作自己的事来办,那样事就会办起来容易得多,好办得多,把心态放平,不能凭感觉对人对事,要重事实,要一视同仁为老百姓办事,这样就会赢得老百姓对你的信任。

  我是一名从事社区工作的基层干部,看后更加深受感动和教育,谷文昌同志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党中央“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要求,为我们树立了一个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他是一个真正的人民的公仆,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我们年轻一代的社工更要向《公仆》中的谷文昌同志那样为老百姓办实事,了解老百姓的苦处、难处,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工作、生活着。


  电影观后感400字(二)

  ——《重庆森林》观后感

  早该看的片子,不小心拖了这么久。还好终于看了,庆幸。一部相当合口的片子,感觉像微风拂面。

  现在看电影还停留在对表层美丽的观赏上,只能收揽那些导演计划让观众感受的东西,看不到深的层次里面去。也许随着量的积累,总会有产生质的变化的那一天。

  现在想起来,对《重庆森林》的印象大部分是最后的那个故事了,前面那个甚至已经被我记忆成另一部电影了。这两个故事的联系就是那个外卖店,还有外卖店那个老板。关于前半段的情节,除了日记一样很心情化的台词,还有那些单纯的心情和感情。

  后面的故事情节“感觉很王菲”,简单,坦率,不羁如她。梁朝伟扮演的角色和他家里面的大大小小说话的场景让观众动情,后面家里东西纷纷被换掉后他的反应,更是让人感觉失恋如他一般的干净。

  用一句网上的话来表达:“《重庆森林》,一个戴着墨镜的导演在浮光掠影里不停地喃喃自语。(m.lizhi.com)在他的镜头里永远干净得像诗歌一样纯粹。我记得谁说过,从今以后,爱上王家卫。这是有道理的。”

  不说情节,来说感觉。

  这样两句话一换行的情绪,原来已经在不知不觉间,被感染……


  电影观后感400字(三)

  ——《烛光之约》观后感

  《烛光之约》中的“孩子王”杨爱军老师,来自辽宁大连獐子岛,为乡村教育奉献出青春和生命,他致力于完善素质、自我实现,从而达到成就事业、成就学生、成就自我三位一体共生和谐的境界。这部电影,不只是讲述一个“生命故事”,而且揭示了人文知识传承的最有效的办法和途径。

  杨爱军老师与许多乡村中小学教师一样,有着共同的核心价值观,担当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社会责任。在边远的山区和海岛,那些像杨爱军那样默默无闻的乡村教师,把青春以及整个生命都奉献给教育事业,不计个人荣辱得失,令每个人心生敬仰。看了《烛光之约》这部电影后,我们自然关注到乡村教育的现状,感到许多地方急需改进,任重而道远!

  所欣慰的是,我们看到了与电影一样,众多杨爱军的“徒弟”和“女儿”们,最终还是留在海岛,厮守故乡,奉献海岛和乡村的教育事业,让人文精神薪火相传,继续践行赤子与家乡的烛光之约。毋庸讳言,《烛光之约》的每位主创人员都在竭尽心力,出于对文化艺术的虔诚和知识分子的良心、对教育现实的正视和道德文化的担当、终极的人文关怀,精心打造出一部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和社会价值的佳作。这部电影揭示的不只是一个小岛、一个村庄或一个地域的教育现状,而且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国民根基——乡村教育未来发展的命运。“烛光之约”唤醒了社会的良知,蕴藏着推动这个时代前进的正能量。“烛光之约”,是与幸福快乐的约定,是与光明未来的约定。我们致敬烛光,实际上就是相约希望。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