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

日期:2014/9/16 分类:观后感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一)

  这几天,中央电视台一台黄金时间播放《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个片子有新闻记录片的风格。再现了当时重大历史转折时期党中央、邓小平同志的一些做法内幕,以前都是听人讲有多么惊心动魄,现在了解得更清楚了,既新鲜又真实。另外对一些历史事件如“四五事件”、“两个凡是”等来龙去脉搞得清楚了。这个片子还通过另外一种讲故事的风格讲述了当时的年轻人在历史转折时期是如何生存和发展的,历史就在那么一转瞬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让人们发出无限感慨。如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出来工作,当时还没有公开亮相,就召开了全国科技座谈会,提出恢复全国高考。他提出:在高考报名上,只看本人表现和考试成绩,不看影响了中国人十几年的看家庭出身,不需要单位同意,不需要看过去参加过那些莫须有的“政治事件”。这个政策的贯彻实施,影响和改变了几百万中国年轻人的命运,为国家储备了大量人才。邓小平从开始工作就开始抓科技和教育,可以说正中要害,为中国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科技和教育基础。看了这个片子,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当时,一些教育战线上的老革命、老前辈、老专家都被打成了臭老九,他们都为中国的科研教育事业在十年浩劫中的中断和混乱而感到痛心,他们都极渴望出来工作,开展正常的科研和教育工作。通过高考,1978年高校开学时,堂堂北京大学经济系才30多个学生。当时已经岁数不小的北大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在开学典礼上饱含着殷切希望而又真诚的说:“我希望在你们中间,将来出现共和国的部长、经济学家和经济学大家!”引起了年轻人热烈的掌声,相信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记忆深刻。我在想,当时是时势造英雄,有多少人当时的年轻人象片中的建国一样,认为“这一次高考不光是改变了我们自己的命运,而且还将要改变中国的面貌”、“我为见证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感到自豪”,“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当时的年轻人学习热情高涨,他们缺少的是什么?是环境,是正常的学习生活。一旦这些条件满足,他们压抑了10年的热情将会得到极大的释放。

  中国的知识分子有着普遍的“家国”思想。因此,象小平同志所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历来都“顾大局、识大体”。党中央英明地进行了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摘下了他们头上的”臭老九“的帽子,小平同志明确指出:“知识分子,一样也是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分子”,解放了他们手脚的枷锁,极大地释放了知识分子的这种“家国”思想下的工作热情。以国为家,家就是国,他们迸发出了无限的热情和能量。

  在当时,在国家走上正规后,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需要人才,只要有条件,他们为国奋斗的机会很多的,当然能够考上大学为国做贡献是必然的。试想想,现在的年轻人还有这样的理想吗?还有这样的责任吗?时代大不同,现在的年轻人缺少的是什么?不是生活条件和学习条件,而是机会,缺少机会。现在社会就业困难,别说为国争光做大事的机会,就连一个企业应聘的机会越来越难了。拿周围的大学生、研究生来说,年轻人现在到企业应聘,最愿意去的、最热度的、最难的仍然是进国企、事业单位、进公务员序列,如果进了这些“高大上”的单位,不说进了保险柜了,至少是吃喝不愁了,都比较安稳。谁都知道国企工资高,公务员有特权、有隐性工资。为什么现在不管是知识分子还是普通人,不管是钱多的还是钱少的总没有安全感。特别是影响民生最重要的一些事:买房难、上学难、看病难、找工作难、养老难。旧的封建官僚主义观念仍然牢牢地笼罩着我们的普通人,干什么事得送礼,得拉关系,否则你正常的事情就会干不成,干不好。但是只要你有关系、“会来事”或者有钱,不正常的事情、过份的事情也可以干成。唯一不算难的,就是购物到哪里倒是不难,不过兜里没那么多钱。老百姓不缺吃喝,就缺钱,如果钱再多点,民生问题就更好解决了。民生问题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以习近平主席为代表的党中央新一届领导集体就是要逐步解决老百姓的这些问题。

  现在社会这些问题归结到底一点是什么?我认为,是公平。2000多年前的孟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公平正义是社会最重要的问题,老百姓现在心态不平衡,主要是因为不公平。按照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一样,他们现在需要的,不是吃饭喝水这些低层次的生理需求了,而是更高层次的需求,即尊重的需要、公平的需要,就是把人当人的需要。上学难,看病难,养老难,甚至连死人的火葬、墓地也都非常难,资源分配不公、公权权力太大,权力寻租永远存在着丰沃的土壤。中国人自己早就习惯了这一套。比如别人家的孩子可以上好学校,我家的孩子因为没钱而上不了好学校,将来孩子们的命运可能就会大不一样。正所谓“寒门再难出贵子”,是因为穷人的孩子由于没有个好爹妈资源稀少将会越来越穷。为什么把一样的学校非要弄个尖子班、试验班,把好老师全弄到这些班里去了,其他普通班老师教得没劲,学生学得没劲。一切是因为尖子班、试验班的孩子他爹妈有钱,钱多的肯定要优生照顾。其他如看病难、找工作难,都跟资源分配不公有关系。说白了,公平正义是当今社会最需要的。贫富分化太严重,现在国家要挖掘和扩大内需,普通老百姓的被房价压爬下了,要买其他东西可不就没钱了吗。

  当然,有一种人,不象知识分子整天忧国忧民。他们也通过“勤劳致富”发了家。你说他偷机也好,权力寻租、机会寻租也罢,毕竟他们是成功了。与其说他们抓住了时代给予的大好机会,不如说他们是早就突破了自己心理的障碍,钻了社会漏洞,获得了人生第一桶金,达到了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生境界。他们是不折不扣的实用主义。一个“老实人”是办不了大事的。机会要靠自己真正的争取,不能“等要靠”就能自然而然而来的。我们一方面在埋怨制度有问题的同时,我们的心态也要随着改变。应该抓住一切机会来发展自己。从动机理论上来说,只有发展了自己,自己才能够生存,才能够继续为国家、为他人做更多、更有意义的事情。有时候,人这一辈子,如果你自己不努力,就连保持基本的生活都很难。你要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人,一个平凡的人,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可以说那是不可能的。不光这样,我们这代人甚至几代人,都是不可能的。机会太少学会要争取,能力不足要学习和锻炼。要有强烈的企图心,否则你将会输得很残。如果你的愿望是考试得100分,那么你可能得90分;如果你的愿意是考80分,那么你可能得70多分;如果你的愿望是我只要及格就行,那么,你有可能连及格都达不到。人在设立自己目标的时候要稍微高一点才行,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正如“惦个脚能够着就行”。如果你一辈子把平平安安、平安无事为最高境界,那么你一辈子其实是更累了,为什么?因为你没有想到的事情将会很多很多。更何况在这个吵闹的世界,你显得多么另类。你睁开眼睛看看,那些奉行自己“无所欲求”、“平安为福”的人都是些什么人?原来他们是衣食无忧的至少社会中产以上的人才会这么说。难怪呢,因此,奋斗吧,不要被他们所忽悠了。只有你努力了,才有未来,否则,你的未来,他就真是个梦。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二)

  自我走下讲台开始学生生活起,有些无所适从。我不在是以前被人注目的鲁老师了,我变成了万千孜孜不倦的学子之一。我的生活变得单调而乏味,没有学生们来陪伴,填满我的平淡日子。生活的重心变成了,学习,写文,图书馆和零星的几节兼职课。爸妈和一位老友都推荐我看《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电视剧,我向来对这种中央一套播出的极具政治色彩的电视片不太感兴趣,可是由于这位伟人也是我研究内容的重要部分,我决定在网上恶补来看看。

  本来以为像大多的政治作品一样,讲些我摸不着边的高深内容,没想到,看了一集,他就深深的吸引了我。至此文,我已看完了13集内容,百感交集。

  邓小平,电视剧里,很多人称呼他为“邓大人”,是凝聚着多少人希望的人物。他三起三落,复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主抓科学教育。因为他,恢复了高考,让百万学子得到了平等接受教育的机会;因为他,多少被压迫被打击的知识分子得到了第二次解放,得到了重新被重用的机会;因为他,从事科技教育工作不再是受人鄙夷的身份,知识分子的努力得到了肯定,脑力劳动者得以正名。

  说起脑力劳动者,我感同身受。我也是个不折不扣的脑力劳动者,我曾是一名教师,要放在当时那个年代,估计我也不会有太好的日子过。何况之前我在私立学校教书,还要加上给资本家打工这条罪过吧。我兼职做翻译,还在国外读书,想必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了。文革时期的科学教育工作者们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一大批我们熟知的科学家们,苏步青,李国豪,陈景润,郭沫若等等都被扣上了各种帽子,他们被迫解散了研究队伍,走出了科学实验室,带着屈辱,被关进监狱或是从事惩罚性质的体力劳动。如电视中所说,很多知识分子不堪屈辱或是积郁成疾,离开了人世。而另一些科学家们则选择卧薪尝胆,在最困难的时刻咬牙挺过,在黑暗中不放弃自己的工作,坚持学术研究,等待黎明的到来。剧里的夏默和李国豪教授都曾用同一句诗表达内心的感叹:“位卑未敢忘忧国。”

  “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陆游。

  “位卑未敢忘忧国”,这句话深深打动着我。今天,如我一般幸运的知识分子生活在这个崇尚文化科学的时代,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没有体会过曾经的那份苦楚,自然也就无法领悟今日之甜的来之不易。我曾经是名教师,最大的心愿就是走上更大的讲堂。原因有些自私,我希望我的家人以我为荣,我希望我的子女因我受益,我希望自己的一节课也能像那些着名教授一样,价值不菲,并座无虚席。因为这些我选择了回归校园继续读博,我多希望它能换来我的美好愿景。这部电视剧,这些科学家们,邓大人的一席话,让我突然醒悟了。周总理曾在学生时代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困难时期的学生有这般豪情,而我们生活在现代化都市里的学生,却被功名利禄蒙住了双眼。邓小平说:知识分子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不为名利,不怕吃苦,在国家需要的时候一心奉献不计得失。我不禁自省,我还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吗?我读书教书是为了谁,我是否会因为对一些社会问题的不满而放弃初心呢?如果有一天,国家需要我,我是否有这个能力承担重任,我是否有这个胸怀不计得失呢?

  从来都没有过什么远大抱负,一心只想过好自己生活的我,今天因为专业的选择而改变了。博士阶段我继续沿着硕士阶段的方向研究,关于上世纪78-90年间中苏关系的问题。我没有什么政治敏锐度,头脑也从未绷紧政治这根弦,却因为学术研究而决心慢慢培养自己。朋友说我们这行是翻故事的人,一点不假。我每日翻看尘封多年的国际关系大事,努力研究这些史实其中存在的矛盾,总结经验教训,写成文章,希望能对今日的中俄关系维护提供些历史参考。或许有人认为,史学研究者很无聊,世间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既定的历史已是客观存在,何必拿来不停地研究。没错,学习历史的我也许不在浪尖不在前沿,但我并不否认自己研究的价值,只要对国家对进步有零星一点帮助,那对我来说就是值得全身心付出的。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也愿用这句话激励自己。

  我的导师是俄罗斯的巴拉金教授,他是我尊敬的人。他一生为了俄国史研究和教学传承,选择了在俄罗斯的收入排行中处于下风的高校教师职业,这对我的职业选择是深深的触动,相比于教授先生,我的心胸太狭窄了。在我写上一篇论文时,他曾将一本自己珍藏多年的书借给我作为参考,书的封面用俄语拼写着《邓小平》。在俄罗斯教授心中,这位伟人一样是值得崇敬和研究的。我仔细阅读过这本书中有关对外关系的章节,在俄罗斯人眼中,这位伟人失去了我们国人眼中神话的光环,却更添了一份务实,坚持和果断。邓小平非常重视中国的国际交往,也是他努力打破坚冰,实现了几十年悬而未决的中苏关系正常化。实话实说,我就是一个受益者,并且仍在受益中。我今日之工,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分析历史中的这段深刻的没有硝烟的战争。很多学历史的学生都会有这种感受,史学研究是很单调,却不枯燥乏味,大量的阅读,我感觉自己的头脑清醒了不少,对很多事情也逐渐形成自己的判断,不再人云亦云,泯然众人。(m.lizhi.com)今天我虽是研究路上的一名追随者,但我并不妄自菲薄,仍旧信心满满,勤勤恳恳向着我的目标前进。我时刻准备着有一天我也可以为国家为进步做点什么。位卑未敢忘忧国。

  曾经我是个最平凡的老师,如今我是个最普通的学生。我的家人、爱人和朋友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给我极大的支持和鼓励。今日漂浮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明日我仍是个接地气的好姑娘。最初的梦想从未改变,只是原因却更加丰富了。我想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能为国家为进步尽点绵薄之力,我想再次走上讲台,面对给予我尊敬和信任的学生们,做个好老师,像巴爷那样。为己,为家,为国。

  抒怀浅谈,聊表志愿。愿我毕业之时,仍不忘初心。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观后感(三)

  作为70后一代人,自从8月底开始看上《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这部剧集,已经进入欲罢不能、心潮彭湃的状态,越看越兴奋,越看越上瘾,熟悉的历史场景、人物着装、家庭布置,像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闸门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虽然才看到十多集,但已经被邓小平在经历了“三落三起”、“文化大革命”复出后的坚定不移、力挽狂澜的气魄所深深吸引和打动。更值得称道的是,剧情并不只是反映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和一代伟人的累累壮举,而同时揭示了上至国家领导人、国家干部,下到知识青年、普通百姓,各个社会阶层在经历了十年浩劫后,重拾信心、振奋精神的历史画卷,还为我们普通百姓揭开了了国家领导人鲜为人知的一些决策过程和日常生活面纱,满足了大家了解事件背景、来龙去脉的好奇心。

  通过剧情,可以看出邓小平同志特别善于抓主要矛盾,在复出工作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科学教育工作,主持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科学大会、教育大会,力排众议恢复了停滞长达十年之久的高考制度,使得在文化大革命中最遭受迫害的广大知识分子首先感受到了政策的春风,释放出被禁锢已久的奉献热情,其中看到小平同志在中港青年足球友谊赛中出席、受到广大群众热烈欢呼的场面,不禁也热泪盈眶了:为人民做主、为人民着想、替人民说话的人,才是受人民热爱的领袖!

  再就是,邓小平提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论断,把拨乱反正后的人们疑虑、怀疑、动摇的思想给统一起来,思想指挥行动,只有思想统一、认识统一,才能行动统一,才能齐心协力搞建设,——这对当前也有非常实际的可借鉴意义!

  后面的剧情还没有看,但最值得期待的还有两件大事:一是与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回归的谈判经历;二是1992年南巡讲话,拉启了大陆改革开放的大幕。这些改写历史的转折点上,邓小平一代伟人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与大多数人按部就班、思想固化、小改小闹的平庸相比,作为国家领导人所需要具备的大智慧、大魄力、大作为对一个国家的改变是起主导作用的,尤其是从思想意识层面去影响广大民众,是最能起到好的效果的。

  其实,本人作为一个中型国有企业的小干部、一个以健康生活为主要追求的小女子,对政治、对官场是从来不算感冒的,但看了这部剧,深切感受到:大河有水、小河满,每个人都离不开国家和社会这个大环境。

  时代造就人,我们这一代很幸运,赶上了拨乱反正后的好政策、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富裕路,随着我国的经济实力、政治实力在国际地位上的攀升,我们国民的腰杆子也硬起来了,虽然“中国大妈狂扫华尔街”的新闻有一定的讽刺意味,但总归是我们是傲人的姿态占在了世界舞台上,尤其在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的主张下,在中国维护领土主权方面、在清理党内腐败分子方面都有了卓有成效的效果,这无疑是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广大人民又一次被点燃希望、奋发向前的好起点,为着美好的明天,以史为镜,奋发向前!

  这,也许就是一部好的文化作品,所能带给人们正面影响的巨大威力吧!愿这样的好片子,能广为人知、广为流传!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