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狗镇影评

日期:2014/8/9 分类:观后感

  狗镇影评(一)

  这不是真实的人性,这至多只是反映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部份。可是“狗镇”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和对人性最阴暗一面的反思。

  “狗镇”上的人们是卑鄙下流,恩将仇报,见风驶舵的一群人。女主人公为了逃离黑帮的追击,来到狗镇,她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来换取在这里自由的生活,可是我们看到的是狗镇上无耻的一群人的回应。我们姑且称女人主人公为A,从居民对A在劳动中犯一点儿小错不够宽容,到有意刁难A不许她走别人都走得路,到责怪A原本一片好心的帮助行为,到小孩子有意得罪A来满足自己受虐的心里,后来又告发自己受到A的体罚,再到小孩的母亲有意要把A最心爱积攒的瓷人儿一一摔碎,这些都是人性小丑恶一面的揭露;随着故事的发展,由于警察的告示给居民带来了心里上的压力,镇上的居民一致要求增加一倍A的工作量却减少她的工资,到镇上的一些男人寻找机会占A的便宜,利用到警察抓捕的威胁强暴A,直到最后把A沦为性工具来发泄,甚至到送货司机在帮助A逃离狗镇的过程中,拿了A的钱,又乘机占了A的便宜,却还是把A送回狗镇的无耻,再到小镇居民统一把送货司机送回来的A带上沉重的铁链和铁环限制其行动,到最后A深爱的那个男主人公把A出卖交给了黑方老大,居然还为自己做出卖的辩护。这一切都是对人性丑陋的最深刻揭露,而这些丑陋竟集中到一部片子里来了。

  在这里要谈谈男主人工B,表面上他和A相爱,实际上他是居民中最丑陋的一个,他对居民无情的剥削A的劳动力不闻不问,他为了使A留下,诬陷她有偷东西的嫌疑,使她带上重重的铁枷锁,后来还对A说了一句:这个镇上只剩下我还没有占有过你了这样的话。由此看出他在对A态度上和那些强暴A的人的心态是差不多的,而恰是A提点了B“爱是需要顺其自然而不是胁迫”。最后B出卖了A给黑帮老大,或许因此可以拿一大笔酬金,揭露了他所做一切都是为了财。

  可是黑帮老大居然就是A的父亲,他的一句话点醒了A:“他们做得足够好吗?如果在这种情况下,你还谅解他们,那才是你最大的“傲慢”,人犯了错误是应该需要得到惩罚的”,后来A想明白了,让狗镇永远消失,并亲自杀死了B。可是这样的“狗镇”还有很多很多,他们的影子也时常在我们自己或者周围人身上看到,我们要做的就是知道“丑陋”的代价,用这部片子的狗镇上居民悲惨的结局来时刻鞭策自己的品性。


  狗镇影评(二)

  先说《狗镇》这部电影的场面处理手法吧。因为我相信导演竟然把布景设置得极其简约,在一个篮球场大小的地方用粉笔画出地图,道具都是大萧条时期的模样。一个舞台,简单的布景,向你展现了一个的小镇-狗镇。哦,其实我看不出它的破落,我看到的就是一些用线条在地上勾画的平面图。这些线条勾勒出了每个人的住处,街道,教堂,没有一棵榆树的榆树街,甚至狗镇的唯一的那条狗,也是画在地板上的……当这些在我眼前以全景出现时,那种感觉就像是,怎么说呢,像是造物主在上方俯视自己自己的造物。看这种舞台剧电影的时候,一开始确实有些不习惯,因为镜头里出现的大部分是人物,台词很多,背景的物体很少,因为除了人物有象征性,导演布置的背景也有很强的象征性,很难想象得到那些出现的道具象征的是什么。《冬去春又来》的画面很美,水中的寺庙,苍山环抱,仿佛一个清秀的隐逸者。影片里还有会出现猫,公鸡,青蛙,蛇等动物,因为这些动物有很强的宗教象征性;而《狗镇》里,这种象征风格表现的淋漓尽致,因为电影里所谓的“建筑物”都是以白线分割的区域而已,而电影里的人物都在那个区域里移动。有些屋子只有门,有些只有窗户,而还有一些屋子只有家具。《狗镇》的导演/编剧是丹麦籍的拉斯·冯·提尔,他的大部分电影都是舞台剧形式的,而且布景很简单。因此他的电影总是让观众忽视外在形式,更加关注人物和情节,《狗镇》也不例外。还有,我觉得这样做是因为导演想制造一种不真实的感觉,增加虚空的气氛。在这方面金基德和拉斯·冯·提尔很相似。

  电影《狗镇》的结构很像话剧的结构,电影分成9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有主题,交代了大致情节。虽然《冬去春又来》存在分段问题,却没有明显提出来的,这个有观众来感觉出来的。因为金基德把《冬去春又来》分为五个段落,就是《春,夏,秋,冬,春》。《冬去春又来》安静,虚空,四季轮回,年复一年,生命的又一个轮回。季节有更替,人也离不开生老病死。在这方面《冬去春又来》比《狗镇》优胜很多,因为《冬去春又来》里的结构融入了内容,给电影添加了另一种色彩,是电影有了很浓的哲学味道。但是《狗镇》不一样,因为影片的段落被导演很清楚地提了出来。还有一点是《狗镇》里会出现大量旁白,交代了村民的背景,这个给这部电影添加了话剧的色彩。《冬去春又来》虽然用了不真实的门,但是这所谓的门所象征的及所起的作用比《狗镇》的门深奥很多。所以《狗镇》偏向于话剧,而《冬去春又来》更偏向于电影。

  在镜头处理方面《狗镇》很有特色,因为影片里的很多镜头都是手持拍的,而且影片里出现的很多镜头都有很强的象征性,在这方面《狗镇》和《冬去春又来》很相似。《狗镇》的第一个镜头,就是第一章开始时的俯拍的长镜头,除了交代了狗镇的位置和外景(其实大部分都是以白线分割区域),还象征着上帝的眼睛,窥视着狗镇,好像暗示着即将在这个村里发生不好的事情。狗镇本地的人物们一个个地出场,这里的镜头大部分是全景为主。拍摄方式是手持摄像机,略有些摇动,但不明显,因此电影里没有出现固定镜头。电影一开始用的是暖色调,到了狗真的人们开始歧视格蕾丝时,导演开始用昏暗的冷色调了。最后的一个镜头也是俯拍的长镜头,这呼应着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象征着所谓的上帝一直窥视着狗镇里发生的一切。这种手法在很多影片中出现的,例如《美国丽人》,《壁花少年》等。但是这种俯拍的方式这里运用非常好,达到了导演所想表达的意义。《冬去春又来》,这是我很喜欢的一部电影,画面朴素,节奏舒缓,你的情绪和思考会随着情节的展开而自然升华,寓意深刻。看完最想留下的就是这句话:伤害,只能用大爱来修复才能解脱,得到平静和幸福。而《狗镇》里的大部分建筑物都由白粉笔画出来的,所以它的镜头里的画面有一种缺失感。这种视觉刺激上的缺失,除了给了你让你使这部片子更好看意外,还将其想要表达的意义更加的凸显出来了。没有复杂的背景来吸引眼球,那么你的大脑大可以不浪费精力去处理过多的视觉信息,而转向了对故事的关注。

  再就是回到《狗镇》这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及其中心思想吧。因为电影《狗镇》的故事情节和想要表达的思想确实需要你去消化:它充满了隐喻,冲突,变化。没有一件事是无用的,没有一个细节是多余的。就在这一览无余中你会慢慢发现隐藏的肮脏,缓慢的,走向故事的高潮。电影里,格蕾丝从老大手里逃出来,在危难之时被狗镇居民收留,她善良隐忍真诚的对待他人,为他们做事,表现出自己软弱的一面。开始时狗镇里的人们好好对待她,但是后来他们变了。面对软弱的她,他们人性中恶的一面终于暴露了出来,她变成了任人宰割的人,变成了“动物”。当老大回来要带她回去的时候,她让老大杀光镇里的人,再把镇烧掉,让狗镇消失。原来善良的人们看到比自己可怜的人的时候,就开始比谁贵谁贱。影片里提出了人的本性,讨论了哲学问题。《狗镇》里提出的是人的变性,拷问着人类的灵魂,提醒着我们人类的本性。人性诡异、黑暗,还有多变。善,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当条件改变的时候,人性也是不知不觉中随之改变,人们却往往疏忽了这一点。这也是为什么人当贫穷时好学,有钱了就开始享受。如果没有法律从外界约束,如果缺乏自省的内在精神,善很容易滑向邪恶的深渊。就像《狗镇》里的人们一样,忘了自己的本性,看到比自己弱的就开始欺负。因此,最可怕的就是人们“正大光明”的做着罪恶的事情,却不以为耻,却以为自己做千真万确。因此人的本性是影片主题,导演把目的放了怎么表现人性和它的改变。导演将观众逐步带入,让观众身临其境,让观众跟着主人公受辱,最后让主人公代观众复仇。这点上《狗镇》跟《冬去春又来》明显不同的,因为《冬去春又来》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跟佛教有关的,伤害只能用大爱来修复才能解脱,人只能这样才能得到平静和幸福。《冬去春又来》用很少的对白,相对固定的空间,少数的人物,整体色调唯美到不做作。《狗镇》也可以说是在一个固定的空间里拍摄的,但是影片里出现的人物比较多,看起来好像做作。因此《狗镇》故事比较难懂,就这样说吧,若想要理解这部电影,你得站在故事中每个人物的角度去看带这个故事,每一个人物,甚至动物–那条叫做摩西的狗。《狗镇》是由复仇结束的,这也表现了西方文化的另一个面,而《冬去春又来》是有救赎和慈悲结束的,这两个结尾成了明显的对比,这两部拍片子也算是分别展现了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区别了。

  最后说一下我的观后感吧。我喜欢《狗镇》这部电影的导演的处理故事情节和布景方式,干净利索。电影和话剧的融合,而做的这么细致,真的让人惊奇。电影主题也很好,人的本性问题算是人类永恒的讨论的问题,因为哲学本来就是很吸引人的。本片将人性之恶的相互触发,将恶的消解与生长的死结展现的令人心悸,而强烈的带入感很有感染力。尤其是现代,现在人类社会已经发展到某种程度的高层了,但是大部分人们为了物质上的需求而不得不放弃了精神上的需求了。傲慢的人到处都是,所谓的真正的善良人也可能不存在了,因为善良的人们被这个丑陋的世界“同化”了。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