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死亡诗社影评

日期:2014/8/7 分类:观后感

  死亡诗社影评(一)

  很多人喜欢这种类型的电影,和《蒙娜丽莎的微笑》、《放牛班的春天》类似。因为他们总是会在影片中产生一对矛盾体,即解放的思想与保守的冲突、对立,并且,结局总是,前者占据了心灵上的重要地位。

  这里不说《蒙娜丽莎的微笑》。因为这个片子虽然看过,但是却很惭愧,忘记得差不多了。就说《死亡诗社》和《放牛班的春天》。个人觉得,就影片而言,后者要明显好看一些。因为后者的叙事较为集中,再加之音乐的美,使得整个影片久久韵味回荡。其实《死亡诗社》也不差,影片诗情画意的部分构图精美,尽管音乐不够精良。但是影片刻画了好几个人物形象,又不能面面俱到,否则就是罗嗦没有重点;但即使是编剧认识到了这一点,影片还是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缺憾。我就觉得那个名字有点怪的男生可以删去,因为自始自终没看见他有什么成长、变化,对影片的进程有什么影响。有时候我觉得这是东西方思维的问题,尤其是在看《蒙娜丽莎的微笑》、《死亡诗社》这样的影片的时候,对于电影中传达的很多很“西”的东西并不是理解的够透彻。所以有距离感。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一直主张较为集中的叙事能够吸引更多的观众。

  从这三部影片来看,结局部分总是保守势力的胜利。比如说《放牛班的春天》的教师离开,《死亡诗社》里面也是。尽管我们说在心灵上,解放的思想冲击了人们的灵魂,成为一种向往,然而他也只能是向往,因为前进者的躯体离开了,他失败了。孩子们站在课桌椅上向老师致敬,确实很感人,可是不也只能感人一下么?孩子们给老师折纸飞机,用一种无言的情感去传递内心的激动,但连头也没敢伸出来一下。最后呢,最后是什么呢?最后是,大部分的孩子还是要生活在那个囚笼般的世界里,正如我们一样,整个影片给我们的只是一种精神慰藉,甚至连精神慰藉都是虚幻的,电影里都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性的结局,生活中的结局。走出电影院的人们会感叹生活中没有那样的老师,不能带领我们解放思想,但这也只能是感叹。不是吗?

  所以,其实对于这种传统思想的冲击和突破,这些片子还没有《泰坦尼克号》做得好。因为在这部电影中,至少我们看到了生命垂危之时的真谛无悔的选择,看到了对旧的腐朽的一切的冲击的力量。尽管导演聪明地将它毁灭在一场世纪的天灾之中,但这却成为了一种永恒的回忆和美丽,而不是《死亡诗社》给我们的遗憾的美。

  《死亡诗社》里面,导演对想演戏的那个男孩子死时的刻画,那是一个壮烈。仰视、光影,不记得音乐是什么样了(汗,看的哪门子电影哟,呵呵),反正就是一个突出,突出这种死是一种无言的抵抗,用最为珍贵的生命去挑起反抗的大梁。包括在死后,这一帮曾经很欢乐的男孩子们,再一次集体出现背影的全景时,影片是无声的。


  死亡诗社影评(二)

  文/蔡琛

  影片主要讲了一群学生在基丁老师的指导下学会如何选择自己的人生,反抗给予他们压抑和束缚的教学体制,但又以一个学生的自杀和基丁老师的被辞为结尾。情节的安排行云流水,没有任何花哨,只是在喜剧式的上半场走到沉郁的结局时,多少让人有点心情黯淡了,但正是这种被现实挫败的感觉,和着最后一个场景里抑郁中的高潮,升华了该片的寓意。回过头细细品味时,影片丰富的内涵甚至会让人分不清,究竟谁是该片的主角,基丁老师?学生?还是如铁屋般禁锢人的心灵的体制或者说是这个现实的世界?

  社会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急剧变革,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也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来,师生之间已经不完全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了,学生可以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有时候甚至在某些方面比教师知道的还多,教师的权威地位受到了威胁,不再象以往那样直接以权威的身份向学生传递经验,而是通过间接的方式实现文化传递,他以各种方式调动和引导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探索。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传递者,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而有可能同时作为学生的同伴、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等等,教师的角色越来越向多重化方向发展。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不那么单一了,教师的角色也多元化了。

  在基丁的世界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育人者如何在体制和教条下成为放逐者的故事。如果说,这部片子里有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一个是象征着束缚和压抑的现实世界,另一个是体现了自由和激情的梦想的世界,那么,基丁就是这两个世界的联系点。他是现实世界里的老师,是拥有现实世界里诸多光环的人,但他更是指引着学生发现并珍视内心梦想的舵手(船长?),帮助学生坦然面对自己,面对生命的友人。(m.lizhi.com)他教会他们用不一样的眼光看世界,做不一样的自己,挑战那些在别人眼里是金科玉律的教条,走真正自己想走的路。无论是让学生撕掉权威关于诗歌的评价用自己的心去品读,还是让他们看到自己是如何随着别人的脚步改变自己的步伐的,基丁用他的人格魅力感染着这一群在禁锢里压抑太久的年轻人,让他们恢复了飞翔的勇气和向往飞翔的激情。但属于基丁自己的结局是被校方因为“毒害”学生思想为名赶走了,似乎和遥远切近的时空里,那些个挑战者,背叛者的悲剧式命运无奈地呼应了。

  现在的教师的师生关系观,要从传统的“师道尊严”转变成新型的伙伴关系、朋友关系。教师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和评价,分析其中的不足,提出改进方案;另外,教师还要从事一些与自己的教学有关的科学研究,从理论上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要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创新精神,要能够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具有超前性和独创性。教师自身应具备宽厚的基础知识和现代信息素质,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知识结构;有开阔的视野,善于分析综合信息,有创新的数学模式,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教学内容选择,以创新思维培养为核心的评价标准等。善于创设"创新的自由空间",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园地,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式。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新的课程,具备有多样的选择性,在共同基础上设量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选择。整个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志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向他们提供侧重于不同方面的学科学习内容和学科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有能力胜任不同的课程,既能教基础课程也能教系列课。教师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还要求教师能了解所教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学课程。学生正处于人格塑造和定化时期,社会文化中的价值取向、理想和信仰、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等都会从教师的角色文化中折射出来。并通过他"映照"在学生的人格世界中,作为教师的言传身教,决定了其人格对学生人格的形成有"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