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立春影评

日期:2014/8/7 分类:观后感

  立春影评(一)

  故事的女主角,王彩玲,一个如此普通土气的名字。故事中的她长的奇丑无比,却梦想着自己能一直唱到巴黎。这本身便是一个巨大的戏剧反差对比。在影片的前半段,导演很巧妙的用窗子这个意象去视觉化了她的梦想。在她对周瑜讲述自己的远大抱负后,两人不约而同把脸转向了窗外,镜头里是暮春时熹微的阳光,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色调里。而她对黄四宝的爱也酝酿在她对未来的梦想中,我觉得有时候,她把黄四宝想象成另外一个自己,同样追求梦想献出灵魂的人。她对黄四宝一见钟情的那场戏也被导演意象化在窗外,窗外的黄四宝半蹲着,手中玩着看似儿童才会玩的东西。同样光线,同样美好的色调。如果说窗外对于王彩玲象征着最纯真的梦想,那屋子里面便是现实。从那一场戏中便可以预想到王彩玲拒绝周瑜的必然结果,周瑜是彻彻底底踩在现实的一端,而这正是王彩玲所鄙夷的。

  在经历了与黄四宝的种种爱恨纠葛后,他们退出了王彩玲的生命舞台。影片推向第二个小分章。这一段的故事是触动我的,舞蹈老师为了证明自己不是同性恋而强奸了自己的女学生。我惊讶舞蹈老师做出这样极端的选择的同时也深深为之所感动。这是一个坚持理想的艺术家与现实最激烈的碰撞,我们看到他的选择中只有深深的悲哀和无奈。喜欢那场在雪地里的戏,一个特写镜头是舞蹈老师推着自行车向前走,舞蹈家特有的身段和步法,每一步都无比沉重肯定,而镜头一摇观众才看到老师早已泣不成声,大雪中他没落的身影却如此坚定,他是下了多少的决心啊!当胡老师强奸完自己的女学生后,他只是拍拍身上的衣服,无比从容淡定,缓缓走向灯光下专心跳完最后一支舞,灯光下最后那个远景镜头,小小人物最后一个定格造型,导演让我们真真切切看到了这个孤独艺术家最后的坚持。

  在看到身边的这些事情,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和挫折,王彩玲也不得不对现实而屈服,她走进了婚介所,开始寻求平凡人的正常生活,这里她再一次碰到了黄四宝,在走出婚介所过马路的时候,仅仅几秒钟的对视。也许她认出来也许她没有,此时的她们都不再年轻,一个落魄到由婚介所找男人,一个沦落到成为靠婚介所骗钱的小混混。谁又会再想起当初信誓旦旦年轻时豪言壮志的梦想呢?

  最后的王彩玲,成为了一个卖肉的屠夫。又是一个立春,她带着自己领养的女儿来到天安门前,天安门下一片温馨柔和,又是同样美好漂亮的光线。王彩玲若有所思的望着远方…

  “每到立春的时候,我的心里就开始蠢蠢欲动,似乎有什么事情要发生,然而整个春天都过去了,什么事情也没有…”

  突然觉得这句话像极了王彩玲的一生,一生都在追求梦想,用一生去相信梦想。最后当生活磨平了一切,仅仅如许许多多庸庸碌碌的平凡人,好像什么也没有发生。


  立春影评(二)

  据说,《立春》最初在国内受到的待遇是“不准宣传”,之后才改成了“低调宣传”,想来是因为一贯以屁股代替脑袋思考的电影审查委员会发现他们上了电影《孔雀》的当——把一部对中国社会充满绝望的电影当成了主旋律,所以对于顾长卫的新片当然要施以颜色。其实,这种手段不过是更吊起人的胃口而已,想要看到的终究还是会看到的。

  在有幸参加了《立春》在国内的点映之后,个人觉得被高高吊起的胃口非但没有被满足,反而有些被败坏了。虽然据演员说,这个版本和国外参赛的版本相比,有几段戏被删掉,尤其是一段按摩棒的据说十分搞笑,不过我感觉,这依然不会改变影片所力图表现的主题——有追求的人陷于绝望的社会中最终绝望。

  影片以艺校声乐教师王彩玲(蒋雯丽饰演)为主线,串出了小县城(影片在二级城市包头取景,剧中人物讲呼和浩特话)中几个青年对艺术的执着追求,直至最后放弃的过程。王彩玲虽然痴迷歌剧,但是本身天分有限,根本无法进入中央歌剧院,不过她对于在小城市教书这份工作显然十分不屑,始终梦想着要成为北京人,要进入中央歌剧院。

  与她有着同样不满的是她的单相思对象——黄四宝。这个钢铁厂的青年人立志要考上中央美院,不过每次初试过后即遭到淘汰。在黄四宝离开这个城市后,王彩玲找到了的第二个男友,群众艺术馆的舞蹈老师胡金泉。胡金泉喜欢的是芭蕾,他所苦恼的不仅是自己喜欢的舞蹈在这个小城市中无人欣赏,更为麻烦的人们担心他的性别取向——“二胰子”直到现在依然是一句骂人的话。

  歌剧、油画、芭蕾,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能为普通大众所欣赏,更不要说90年代初的小城市。所以影片中的三个年轻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注定要受到周围人的冷遇,而他们的天分也决定了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无法更进一步。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依然选择对艺术坚持不懈的追求,除了对艺术热爱,更深层的原因是:这是他们在精神上高人一等的救命稻草,除了他们喜爱的艺术,他们没有比他们身边的人更了不起的地方。这就是患上了日常生活恐惧症。

  在王彩玲们看来,生活中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平凡。对于平凡的这种恐惧吞噬了他们的灵魂,同时让他们自己的生活痛苦不堪。王彩玲终于选择了独身,开了个肉铺并领养了一个兔唇小女孩。黄四宝自从深圳回来以后,变成了一个骗子,到处受到债主的追打。而胡金泉在三个人中算是幸福的,他因为强奸未遂进了监狱,却也因此证明了自己是男人,平息了人们对他性别的议论,终于解决了他的一个烦恼。王彩玲们最终不得不适应了生活的步伐,不过失去了救命稻草的他们,精神世界只剩下了空虚和麻木。

  对于影片中这些患上了日常生活恐惧症的人们,精神上高人一等最终要转化为在实际生活中高人一等,他们要追求的其实和常人要追求的目标其实没有本质区别。和常人不同的是,如果这个目标最终没有实现,那么他们余下的生活就完全没有意义了。但现实生活是:高人一等的是始终是少数,绝大多数都是普通人,如果作为普通人平凡的生活,他/她的生活就没有意义,那么他们的生活始终就不曾有过意义。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他们赋予的,不是别人的目光和掌声赏赐的。

  追求成功和卓越是每一个现代人的目标,而资本主义时代的来到,使得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和别人不同的愿望分外迫切。因为在农业社会中,每一个人在小集体中都是具体可感的,而不仅仅是一个代号或者活动的工具。但是在追求成功和卓越的过程中,其实也是发现自我的一个过程,不知道我究竟是谁,不过是追逐社会公众的潜意识的另一个随波逐流的人。

  从影片当时的社会层面来说,对于平凡的恐惧,背后隐含的其实是人群之间的差距迅速加大,人群之间歧视加深。90年代初正是中国社会拉大社会经济地位差别的开始,原来固有的歧视(城乡、贫富等等)此时更加变本加厉。这种社会倾向反映在个人身上,就是人们都追求实现去大城市发达地区,并尽快富裕起来。

  在这种社会现实下,绝大多数人都在歧视观念的推动下,追求自己的目标,而忘记了自己是谁,到底想要的是什么。这中间产生的最可怕的例子是马家爵在杀死四个同学的逃亡路上不忘背英语单词;而一个农村的女大学生在遭遇车祸,刚刚苏醒过来,不问自己的伤势,不问亲人的死活,第一句说竟然是考研的日期过了没有。

  因此,对于这种充满了恐怖的黑色幽默的社会倾向,需要的不仅仅是满怀同情的歌颂,而是更深刻的考察其社会原因和心理原因,尤其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心理原因。同比韩国导演李沧东的《密阳》,在演员上,蒋雯丽的表演并不输给全度妍,然后一个深入探究个人的心理世界,一个却把责任简单推卸给社会,二者之间的高下并不难判断。《立春》是顾长卫导演在反映这个主题的第二部作品,依然没有做出比《孔雀》更深刻的反省和探究,反而在原地踏步。对于该片编剧李樯来说,《孔雀》、《姨妈的后现代生活》、《立春》三部作品都是一顺拐的产物,日常生活恐惧症一而再再而三的同语反复,却始终没有摸到关键所在。

  对于这种人物亲切同情的立场,充分说明了制作者的自恋以及拒绝反省,而这种情况下拍出来的电影,两个字就可以概括——矫情。


  立春影评(三)

  刚看完《立春》不禁让我思考这个问题:梦想离现实究竟有多远?为何在中国的电影中,生活总是如此沉重,环境总是压得人喘不过气来?

  影片中有三个“痴”:一个是王彩铃,她痴迷歌剧,甚至有时让人怀疑她是否有妄想症,好在她自己知道这是假的,最后变成了街头肉贩。另一个是黄四宝,痴迷油画,考了五次美院未果,最后变成个混混。还有一个痴迷芭蕾,被人视为人妖,最后在监狱里过上了平静生活。三个人,没有一个实现了梦想。

  当然,我认为王彩铃的放弃梦想有着导演和编剧的刻意残酷在。她原本马上就能拿到北京户口,最后却把钱给了一个声称患了癌症的女孩。我始终认为这一举动安排的太过于刻意和戏剧化。包括后来更进一步的戏剧化,这个女孩根本没有得癌症。这一安排也许加深了王彩铃的悲剧性,但却不够自然。在影片最后,导演送给了王彩铃一个梦,一个她跟很多人夸耀过的梦——“我是中央歌剧院的首席女高音”。导演这是在干嘛?这是把人硬生生踩下水后,又在岸上挥舞救生圈。

  王彩铃后来领养了一个女孩,取名“王小凡”,这又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平凡与天才究竟是什么关系?(m.lizhi.com)天才在凡人的眼中就如同梗在喉咙的鱼刺?定要拔除而后快?天才如同梵高,最后疯了。当然他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但是,依然可以发现的是,在这个社会上,就算凡人没有吞噬天才,但起码,天才都在凡人的夹缝间苟延残喘。为什么?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凡人永远占据主导。尤其是在十几年前的中国小城市,“棒打出头鸟”的道理人人懂得。

  那么,为何上帝要制造出这些天才?王彩铃曾经说过“要担当起这个命”,可是最后她自己放弃了。她甚至给女儿取名小凡,可以想见她对曾经的自己的诀别。上帝给了片中三位人物以天才,可是最后,没有一个人担当得起来,他们最后选择的是——砍掉那第六个手指!

  这让我进一步想到有关“选择”的问题。面对人生我们究竟有没有选择权?片中的三个人物都曾经挣扎过,都曾经努力的想要改变现状,但每一个人都在命运面前败下阵来,最后全都无奈的选择——成为一个凡人。可以发现,同样的宿命与主题也出现在了顾长卫的《孔雀》中。

  但无论是《孔雀》还是《立春》,它们所折射的均是曾经的中国。那么,现在的中国呢?现在中国社会中的天才们呢?他们的命运又是如何?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