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建党伟业影评

日期:2014/8/5 分类:观后感

  建党伟业影评(一)

  在近代史一百多年的苦难中,要把中国建立起来,摆脱各国列强的控制,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不再四分五裂,不再受人欺负,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都没有做到,做到的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很多人可能今天还是会对国家存在的问题抱有不满,但是,无论如何,中国摆脱了那一段屈辱的历史,获得了长时间的安定和平,共产党功不可没。言归正传。

  一、演员

  《建党伟业》原本召集了178位明星出演,但出于片长考虑,仅留下了108位明星的戏份,而且戏份都不长。从第一个出场的任达华到最后一个出场的姜武,明星密集到让人目不暇接,而像范冰冰、邓超、吕良伟等成了不折不扣的绿叶,几乎都是一晃而过,稍不留神就错过了。影片中过多的明星盖过剧情,娱乐性太强,一定程度上淹没了电影的核心价值观。电影为了照顾每个明星的戏份,也导致故事的线索太分散、零碎,进而影响了电影的故事性。“聚焦不少明星,只是种商业策略,而且我认为这是观众观影习惯的问题,看电影还是应该先看剧情,再看明星。”黄建新说:“如果观众觉得明星太多眼花缭乱影响自己看剧情的话,可以看两遍,第一遍看明星,第二遍看故事。”那当然好了,票房也好!

  此片恢弘巨制大腕云集,每一个镜头都精雕细琢,每一场硝烟战火都惊心动魄,最让人过目不忘的要数五大美女,惊鸿一瞥的范冰冰、端庄大气的董洁、活泼俏丽的李沁、忍辱负重的杨颖、豁然开朗的周迅,每位明星都演出了各自角色的情感。

  董洁用端庄周正的相貌演出了国母宋庆龄的大气雅致,严肃准确地把握了宋庆龄的不怒自威,台词虽不多,但眉眼的不事雕琢以及一颦一笑的沉稳均霸气外露。

  范冰冰扮演小皇帝溥仪退位之时在旁边守卫的悲剧太后隆裕,在片中仅仅一个照面,一句台词,一次端坐,但其美貌和气概惊艳又惊世。

  李沁演的杨开慧像一个能哭能笑的邻家女孩,每个眼神和每一次喜怒哀乐都能让人深深感受到其真情,少女时期的杨开慧那份天真使人动容。很纯净!

  杨颖演的小凤仙在蔡锷说完“奈何七尺之躯已许国,再难许卿”后,两行夺眶而出的眼泪和深深的拥抱,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她不似风尘女子的豪放,但那眉尖眼角的隐忍泪痕,却别有一番侠肝义胆!

  周迅演的王会悟弱不禁风却外柔内刚,巾帼不让须眉,影片最后她的旗袍装与眼镜造型以及清秀的面庞,被塑造得如同超然物外的神仙人物,放在嘉兴南湖里面,烟云缥缈,格外美丽,令人沉醉!

  刘烨扮演的毛泽东很一般,影片中非常震撼人的十数次演讲中,他的演讲最不给力。喊“开慧妹子”时以及两人一起看烟花那段还有点意思。

  周润发演的袁世凯无论从外形、神态,还是语言上都相当不错,那种狠劲、狡猾、贪婪,都表达了出来。特别是那句“谁要亡我国家,灭我种族,我就要和他血战到底”,让袁世凯这个人立刻丰满起来,而且也让人看到了一个与原来人们印象中不同的袁世凯。

  刘德华演的蔡锷很有力度,既不喧宾夺主,又能够把角色表演得令人难忘。

  陈坤在形象上跟青年周恩来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气质不行。言谈举止间,只见陈坤本色,不见总理风采。

  张震扮演的蒋介石,影片连字幕表明身份的待遇都没有给他。虽然他在电影中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刺杀行动,但几乎没有台词。

  冯远征(饰陈独秀)、吴彦祖(饰胡适)、张嘉译(饰李大钊)、陶泽如(饰张勋)的表现挺好。李雪健(饰杨昌济)和刘佩琦(饰辜鸿铭)可以说最出彩。冯巩(饰冯国璋)、赵本山(饰段祺瑞)、范伟(饰黎元洪)则或呆或傻。

  二、有必要回顾近代史

  看《建党伟业》之前必须先复习课本,否则就连热闹都未必看得明白。

  《建党伟业》全景式地讲述辛亥革命、护国战争、五四运动等历史事件,准确地呈现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电影以武昌起义胜利开场。从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到1917年7月12日张勋复辟失败,短短六年间中国出现了两次帝制回潮,换了三任大总统,爆发了四场内战,出现了一批拥兵自重割据地方的军阀。东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掠夺依旧,社会思想观念陈旧腐朽依旧,而长期的军阀混战更是使得人民的苦痛和民族的危机极度加剧。

  影片采取了多线叙事的方法。其中一条线是近代史上的大事记,从辛亥革命讲到五四运动;一条线是青年毛泽东的人生轨迹,从参军新军直到参加中共一大;另外一条线是中共成立前的历史思潮,主要是以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辜鸿铭等人的事迹串联。这三条主线相互贯穿,要找到这三条线的内在联系,非得熟悉中国近代史不可。不然就不会知道毛泽东参军和辛亥革命有什么关系,袁世凯签二十一条和五四运动为何又前后呼应。

  《建党伟业》反映的这段时期的中国历史风云巨变,其历史事件之多、登场人物之丰富、人物关系之复杂,绝非一部电影可以讲清。普通观众即便是知道袁世凯称帝、签署二十一条这些比较著名的历史事件,也未必了解张勋复辟、蔡锷发动护国战争、孙中山护法运动、火烧赵家楼等等。在120分钟表现这么多历史事件,影片只能选择了片段式的表现手法,只展现事件的高潮部分,前因后果或用台词或用字幕传递,剩下的就只能指望观众的近代史知识足以自动补齐省略部分,否则实在很难跟上影片节奏弄清来龙去脉,更别说欣赏电影艺术了。电影中不断出现介绍历史背景和事件原委的字幕,这当然帮助了观众更好地理解剧情,同时也没忘了摘抄初中历史书上正确的历史观点。我的确感觉编剧好像初中生。

  三、值得称道之处

  影片给了党的创建者陈独秀先生非常充分的肯定。历史对陈独秀先生太不公平,他最终被开除共产党籍,他在国民党万般利诱的情况下,从未背叛过,始终以自己的方式,探索中国的前途。影片给了这位具有大无畏的精神,并将其毕生奉献给中国革命的学者、革命家一个高度认可。

  影片并未因为以共产党为主题,而对国民党有丝毫的贬低,这也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孙中山及其跟随者,包括宋教仁、于右任、廖仲恺、黄兴这些对于辛亥革命具有重要贡献的人物,影片都给了积极的视角。

  影片居然给了辜鸿铭很多的画面,并给以其发表见解的机会,几个片段,简直妙语连珠,终于让这一位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奇人有机会被大众认知。这位出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了东洋、仕在北洋的北大怪人,实在是应该被中国历史记住的人物。影片让陈独秀、李大钊与辜鸿铭辩论,并让学生提出尖锐的问题,更通过那些代表共产党思想的人物与辜鸿铭的辩论,彰显了辜鸿铭的独特见解。

  影片里最为激动人心和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段落是五四运动,在这场长达15分钟的戏份中,请了很多的群众演员,拍得气势如虹,拍得热血沸腾。学生的游行大队冲向驻日公使章宗祥所在地,激情演讲,撞门,翻墙……尤其是学生打进卖国贼的家里一段戏,让人看完激动不已。在这个段落里,原来那位一直以来背负历史骂名的张国焘(李晨饰)曾经在五四运动中,在陈独秀和胡适的讲堂里,是多么的激情不羁。张国焘确实在建党早期发挥着相当大的领导作用,一直到红军长征,张国焘都是中共既有政治影响又有军事权力的大人物。


  建党伟业影评(二)

  清末民初至共和国成立,这段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段鼎盛时期,一度呈现出了康乾盛世,由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倏然间就一步步走向了灭亡,最富有变革性的是,在这个社会制度走向灭亡后,中国社会的制度一度出现了真空,一方面是旧有的封建制度不再能适应世界历史的发展,西方国家陆续进入了资本主义社会,封建社会被束缚已久的生产力被极大的释放出来,西方文明通过巨炮利舰轰开了封闭已久的东方古国,西方世界的强大与先进刺痛了这只沉睡东方的巨狮,令神州大地在封建制度下,无论如何也赶不上西方世界的富足与强大,古中国这个封闭的制度在被西方用大炮轰开后,就不再能自然发展,不再安贫乐道,国人的心被强大的西方国家给撩拨起来,在经历了重创之后,神州大地开始思考更为深层次的东西了,就是社会制度,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制度,才能令我们的国家再度强大,再度屹立于世界。

  有了这些深入的思考,有能为的国人和组织纷纷,在这段波诡云谲的二十世纪,登上历史舞台,来用实际行动、用思想证明自己的看法,在为深陷苦难中的神州大地,寻找自立、富强的良方。(m.lizhi.com)于是就有了在清末担任要职的袁世凯,走君主立宪(在中国而言,即是保留皇帝,但是却通过制定宪法来限制皇帝的权力)之路,然而却受到了来自昆明高举护国运动旗帜的蔡锷的反对,迫使袁世凯取消了帝制,后有张勋辫子军的复辟,这些与君主沾边的运动都归于了失败,再次用血的教训证明了君主制度在神州大地已是不会再有生存的空间了,封建制度虽灭亡不久,但却是真正的死去,无论后人再做人工呼吸,还是电击心脏,都不能再让它起死回生了。

  再效仿西方国家,走资本主义道路,由孙中山创立的中华民国,却一直处在动荡不安之中,内部派系林立(直系、皖系、奉系、桂系等),纷争不断(军阀混战),中国资产阶级组成的中央政府并不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在这种动荡的、软弱的中央政府,注定了要为其他更有力量的党派所取代。

  在二十世纪,这些力量的纷纷登场,在制度层面为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了充足的实践,在新中国成立前,神州大地虽然走了许多弯路、流了很多血、碰了很多壁,但是这些鲜血没有白流、弯路没有白走,正是有了这些丰富的实践,才用最有力的事实证明了共产党,才是定海神针,能够让这纷繁芜杂的社会尘埃落定。

  笔者以为,看这种历史题材的电影,对于我们认识当前的社会制度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也能够让那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意识到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是经过历史考验的,是用无数仁人志士的鲜血换来的,虽不一定是最好的道路,但却一定是最稳妥、最能均衡各方力量的道路。

  正如金融、财务学家法码的市场有效性理论,今日的股价是完全反映了过往的量价走势的,而今日的社会主义道路也是基于过往经验和教训的最为有效的道路,即这是维持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等各种要素综合考虑下的一种选择。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