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观后感 正文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

日期:2014/7/30 分类:观后感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一)

  上周日我观看了纪录片《走近毛泽东》,影片开头就用了一连串词语来描述:“他是诗人,又是革命家;他是战士,又是统帅;他指挥千军万马,自己不曾开过一枪;他缔造人民共和国,自己不当元帅,他就是毛泽东!”这的确是对毛泽东最精辟的概括。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神圣的名字,浏览了伟人的一生,从伟人的各个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不仅认识到了新中国的来之不易,同时又明白了创建新中国的艰辛,并且领略了伟人的风采。观看完这一纪录片后内心久久不能平息,不断地回味片中的一些情节,感慨万分,不由的对毛主席的聪明才智、作风胆识与他对人民的那一份始终不变的情怀充满了敬意。

  这部影片讲述了毛主席一生中的战斗经历,还有一些不为人知的传奇经历,毛主席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为了全中国人民的新生,在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在充满荆棘的革命路上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

  影片不仅是回忆,不仅是怀念,更是对毛泽东作为一个伟人同时又是一个普通人的一种再现,以新世纪的眼光来感悟历史,感悟领袖,感悟人生

  首先,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最伟大的作品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他毕生的愿望就是建设一个富强的中国;他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他同时又是一位有着理想主义情怀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作流露出一位革命家的广阔胸怀,他的愿望和爱好反映出一位诗人的性格。

  他,率性自然,不循规蹈矩,在外交场合谈笑风生,为友人递烟夹菜;却又坚持原则,对西哈努克的无私帮助,对苏联的无理要求坚决抵抗。

  他,有着亲临战场的不惧,面临危机的不乱,处临动荡的不惊;却又有着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智慧、胆识与魄力。他,有着纵观全局,横览世事的宏大胸襟。青年时代读了《盛世危言》后发出“人生无处不青山”的慨叹;却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农民一句“咋不击死000”非但未激起他的怒火,反而查出了行政结构的不合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是毛泽东在新中国开国大典上说的一句话

  他,热爱游泳,想畅游世界的大江大河,他热爱祖国山川,想考察黄河长江。他,渴望同人民在一起。他是第一个喊出“人民万岁”。

  他,平易近人,忧国忧民。在日理万机中还不忘给以前陕北同甘共苦的老乡送糖、酒;在国家处于内忧外患时,还不忘悼念受血吸虫病困扰的村民;在病入膏肓已无力行动时,还不忘向身边的服务人员深深鞠躬以表谢意。

  毛主席他把一生献给了国家,献给了中国共产党,献给了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了中国人民。他的影响不仅在中国,不仅在亚洲,不仅在东方,他是世界伟人!我们永远记得他这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

  毛泽东——一个伟大而又平凡的名字,我们永远铭记他!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二)

  近段时间以来,思修课一直在学习毛泽东思想。老师为了使课程更加生动并加深我们对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认识,给我们播放了这部纪录片。

  面对纪录片开头的一幕幕现代化景象,毛泽东——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印象确实在我们的历史中渐行渐远了,对于我们这一代对毛主席的认识,也仅仅是来自政治课的学习,老一辈的诉说和部分书籍,影片。但是这部纪录片,让毛爷爷成为了我们鲜活的记忆。

  毛主席出生在湖南韶山的一户普通人家。幼年的他在母亲的熏陶之下,就关心贫困家庭的同学。青年时,他勤奋好学,立下雄心壮志,不甘愿沉浸在落后腐朽的封建文化中,他积极接受吸收新思想,不断参加各种社会运动。壮年时,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担当主要领导者的位置,留下了遵义会议的英明策略;领导中国人民抵抗日本侵略者;顾全大局促进国共合作;认真分析中国国情,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起了属于中国人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至今,仰望天安门城楼,我们仿佛仍可以依稀听见那句铿锵有力的,昭告世界的话语,“我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作为中国人民的领导者和中华民族建设复兴的领袖人物,他的功绩永远不可磨灭。

  毛主席是一个思想家,他将中国国情第一次与马列主义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中国的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形成了伟大的毛泽东思想理论。作为政治家,他深刻分析战争中的中国,人民最需要什么,所以土地革命轰轰烈烈展开。他又深切明白中国要建立怎样的政权国家,只有权力属于人民,才可以使老百姓过上安心幸福的生活,所以他带领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将想要一权独裁的统治者赶出了中国大陆。作为一名军事家,他领导了多次起义,指挥了无数的战争,他拥有深明大义的军事谋略,却未曾开过一枪。

  中国人民领导者的他,毛主席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的豪情壮志,他的理想希望,都流露在那篇篇诗词和苍劲有力的毛笔字中。他博览群书,他宽厚和蔼,他是我们的伟大领袖,我们歌唱《东方红》来颂扬他,来铭记他。他说我们是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充满着希望。我们要牢记使命,学习毛主席的优秀精神品质,坚毅,勤奋,拼搏,团结,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学习中国的历史,现今的思想。用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真正成为那抹最亮的光,肩负起中华民族复兴发展的伟大使命。

  《走近毛泽东》记录了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生的大部经历,为了革命,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毛主席付出了心血,即使后来面临许多历史错误的决断,我们还是应肯定毛主席的成就,以及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的伟大贡献。

  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会牢记历史,牢记使命和嘱托,认真学习思想理论,为民族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薄力。


  走进毛泽东观后感(三)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位伟大的人物,历史书,政治书上没有少出现他的身影。但是通过观看纪录片,他在我们心目中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亲切。他,就是领导中国人民站起来的伟人毛泽东。

  作为革命的领导者,毛泽东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他不仅自己参加革命,还回家乡创办农民夜校和组织农民协会,并且把自己的弟弟妹妹都带出来参加革命。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是毛泽东在西柏坡的农家小院里指挥的,这三大战役都取得了重大胜利,不得不说,毛泽东把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人们在总结毛泽东的军事指挥艺术时感叹道:战争指挥艺术的高下,关键是看指挥员有没有眼观全局,运筹帷幄的战略胸怀。这一点毛泽东恰恰具备,锦州战役就是最好的体现。

  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毛泽东善于用文字抒发自己的情感。十七岁告别父母时,他用一首诗表达自己的报国之情: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何等的豪言壮志,现在我们生于和平的年代,我们是幸福的一代,我们不必为祖国去抛头颅,洒热血,但最基本的爱国之情是不能缺失的。(m.lizhi.com)我们要尽自己所能学有所成,为祖国建设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毛泽东在1959年回到家乡的时候写过这样的诗句:别梦依稀咒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这时的毛泽东已不再是人们眼中那个叱咤风云的人物,只是一个普通的人在用文字抒发他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浓浓的思想之情。

  作为国家主席,毛泽东时刻心系广大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经常外出视察,出于安全问题的考虑,有关部门规定,毛泽东外出或在公众场合必须戴口罩。这样的做法使毛泽东感受到不能接触人民群众的孤独,他十分无奈。他曾感慨地对一位街道居委会主任说:“我真羡慕你们的工作,每天能跟群众打交道,最有意思。”身为国家最高领导人,却不端一点架子,心里想着的是广大百姓,并且愿意主动接近群众,这样的平易近人怎能不让人感动?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即使有再传奇的经历,也难免会有过失,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一点。众所周知,文化大革命就是在毛泽东的错误领导下发动的,其间许多知识分子遭到残酷迫害,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文化的发展。但是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并采取及时的补救措施,尽量降低文化大革命所带来的消极影响,这是值得肯定的。

  看完了《走近毛泽东》,我对毛泽东的形象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评价一位历史人物要本着客观公正的选择,不能因为他的功绩就忽略他的过失,也不能因为他的过失就否认他的成就。作为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对新中国成立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虽然也曾因为多方面原因有过过失,但他仍是值得我们铭记的一位军事家,一位诗人,一位国家领导人。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