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高考志愿 正文

志愿填报黄金法则

时间:2011/6/23 01:38 分类:高考志愿

  志愿填报黄金法则
  
  专业冷与热神马都是浮云
  
  填报志愿时,各专业的就业率无疑是考生和家长最为关注的问题。全国大学毕业生平均只有70%的就业率更是让考生和家长心惊胆战。于是大家争相挑选“热门”专业,以为这样便能为四年后的就业买下一份保险。
  
  以就业率作为高考志愿填报的风向标,很简单,很实用:冷门专业意味着社会需求少、就业率低,热门专业则表明就业率高。
  
  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但不能将它无限放大。第一,我们不能由就业这一个要素来决定自己在四年里应该学什么;第二,此时的“热门”并不代表今后会一直热门。
  
  案例回放
  
  一场全球金融危机让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裁员甚至倒闭,而且还波及对外贸易和实体的制造业,华尔街的金融人才都要重新找工作,金融专业的大学毕业生们当然也要发愁了。四年前,如愿考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李毅同学正是金融危机的受害者。曾经以为拿到了一张通向好工作的入场券。谁能想到,如今神马都变成了浮云。李毅无奈成为待业大军中的一员,在各个招聘会上辗转奔波。
  
  志愿指南
  
  社会环境、市场行情对就业有影响,对专业的选择有干预,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专业掩埋之下的真正能力。笔者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多年,对此感触颇深。就业竞争的关键是个人综合实力的竞争,而不是“冷”学科和“热”专业的比拼。
  
  一个“热到发烫”的专业里,也有同学找不到工作;很冷门的专业里,却有“牛人”可以任意挑选自己想从事的工作。所以,对不同的人而言,专业与就业(以及收入)的关联程度是不同的。有没有好工作取决于在大学四年做了什么,而不是取决于考进了什么专业。
  
  温馨提示
  
  很多企业在录取大学生时,看重的不只有专业成绩或绩点(GPA),还有学生扎实的基本知识、良好的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快速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适应能力。
  
  比如,国际知名的四大会计师事务所、著名跨国公司管理培训生招聘都是不限专业的,他们看重的是大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和“软”技能,而不关心你是否是会计、经济管理科班出身,专业成绩是否都为A。因此,专业对就业的影响都没有我们想象那么重要。其次,我们的专业设置和市场是脱节的,前些年拼命招生的计算机、英语、国际贸易和法学等专业在当时可谓是“热”极一时,现在再看看他们的平均就业率,你就会发现它们已经很“冷”了。
  
  性格、兴趣最给力
  
  不管学习什么专业,我们都要遵循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再考虑更实际的就业优势、留学优势等问题。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性格,发掘自己的兴趣。
  
  性格是指人在态度和行为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是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差异。心理学家海伦·帕玛把人的性格分为九种:完美型、助人型、成就型、艺术型、理智型、疑惑型、活跃型、领袖型、和平型。根据长期调查研究表明:不同性格的人与各类专业、职业有不同的匹配关系。
  
  职场中,很多企业在招聘新人时,也将性格测试放在重要地位。他们认为,一个人能力不足,可通过培训提高;但一个人的性格与专业、职业不匹配,要改变起来,就困难多了。
  
  案例回放一
  
  新闻专业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高,对性格也有一定的要求。试想,一位害羞的记者如何与采访对象顺畅地沟通,一位不喜交际的媒体从业人员如何获得最新最有价值的消息。如果单单是缺乏经验,那还可以在挫折和抗击打中茁壮成长,可要是性格与之相排斥,改变起来难度相当大。(励志电影  m.lizhi.com)许文妍成绩优异,但性格过于内向,高考填志愿时,迫于父母的要求,报考了新闻专业。四年里,她不爱与同学和老师交流,也不爱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毕业后,她拿着曾获一等奖学金的履历却找不到一份满意的工作,找到工作后也无法做出成绩,承受着很大的心理压力。
  
  案例回放二
  
  2010年暑假,我接待了一位高一学生和他的母亲,他们是为文理分科而来。来访同学希望选文科,因为他感兴趣;而家长希望他选理科,理由是孩子是男生,而且将来的专业选择面比较宽。在做完性格测试及接受我的建议后,小孩坚持选择文科,家长只好作罢。庆幸这个孩子知道自己的喜好,他现在在学校里学得非常好,对未来也有自己的规划。
  
  志愿指南
  
  挑选专业时,首先就要清楚自己的性格和兴趣,若能与专业相匹配,学习中会更快乐,工作后也更能得心应手。反之则会不适应、困难重重,给个人的发展造成影响。
  
  职业咨询师在做职业规划时,经常会告诉大学生们:人生应该择己所爱。
  
  很多中学生埋头于书本,应付没完没了的测验和考试,这让他们没有时间再继续中小学期间的兴趣爱好,甚至让他们忘记了:我擅长什么,我喜欢什么。
  
  被誉为“职业辅导之父”的帕森斯认为,在选择职业的过程中,涉及三个主要因素:对工作性质和环境的了解,对自我爱好和能力的认识,以及两者之间的协调和匹配。这个理论同样可以用到专业选择上来。
  
  由于国内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中小学的缺失,导致同学们对自己的兴趣、对专业和职业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那么我们在高考前后能做的切实可行的事情,就是了解自己,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经济条件、身体状况等诸多因素。学生朋友们可以自我探索,可以通过朋友、同学和家人来告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自我探索包括了一些简单易行的自我提问。在安静的、无压力的环境下,不妨问问自己:有哪些活动和事情想起来就让我觉得有劲?这些事情和活动又体现了自己怎样的能力和特长?我理想的学习环境或工作环境是什么样的?我希望有怎样的休闲生活?我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分别是什么?如果对这些问题都有清晰的答案,那么专业的选择也就没那么困难了。
  
  温馨提示
  
  据调查发现,考生在填报志愿时,和父母一起商量决定的人最多,占到调查人数的56.7%;其次是与老师商量决定,占调查人数的20%;15.9%的人自己决定;而依据职业测试、心理测试专家建议的有7.4%。可见在报考志愿时,很多学生是与父母或老师商量决定的,甚至有家长代替孩子作决定,如前面提到的许文妍。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心切,没有顾及“90后”孩子自己的性格和兴趣,加之如果对信息收集不足,很可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
  
  李开复在《做最好的自己》一书中提及:大学生中不喜欢自己专业的占64%,数据高得吓人。不是说这都是家长的错误所致,而是希望告诉准大学生们,在志愿选择上要更加积极主动。
  
  专业与学校冲突将错就错是艺术
  
  同学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好大学的心仪专业分数线很高,想读这所大学,意味着要放弃心仪专业;而如果以专业优先,可能就要放弃这所大学。对此,该如何抉择呢?
  
  我的建议是,如果所学专业不让自己难以接受,应当优先考虑学校。正如前文所述,专业对人的影响很重要,但好学校的环境、氛围等对人潜移默化的塑造影响更加深远。
  
  案例回放
  
  杜宇同学想考南京大学的电子信息科学专业,但南大该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相当高。为了考上南大,杜宇最后选择了俄语系。刚上大学时,杜宇有些失落,但他很快就调整好心态。他认真学习俄语专业知识,也凭借自己的兴趣学习计算机,还参加南大的各种社团活动,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质。大学毕业时,南大的招牌让杜宇在找工作时非常顺利;而南大培养出的能力,更让他受益匪浅。如今,他正在经营一家属于自己的网站。
  
  志愿指南
  
  如果出现专业与学校冲突的情况,甚至专业选择失误,千万不要破罐子破摔;要相信,大学教育完全可以弥补你的损失。
  
  首先,许多学校都在尝试按大类招生或对学生开展通识教育,这些都可以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加强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其次,很多学校为大学生提供了转专业的机会,让学生进大学后可以重新选择。再次,在转专业不成功的情况下,学校还提供有第二专业、第二学位和跨校辅修等多种形式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自己真正喜欢的专业。
  
  温馨提示
  
  大学对人的教育和培养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除了专业的学习,学生应当利用校内外一切资源锻炼自己的能力,使自己具备进入社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和素质,从而有助于选择一份适合的工作。
  
  填报志愿时的几点思考
  
  第一,志愿调剂是“服从”还是“不服从”。如果大家把前面内容看懂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也就有了。如果更看重学校一些,那么自然是服从调剂;如果对某专业深爱有加,并且做好最坏的打算,准备来年再战,那可以考虑不服从调剂。当然,现实抉择没这么简单,这个问题应该和父母、老师进行充分沟通,有时怕是当局者迷。笔者个人倾向于服从调剂。
  
  其次,如何看待家庭影响。生活中,家庭职业对学生的影响呈现两个极端。比如,在父母都为医生的家庭中,可能孩子受到环境的影响非常想做医生或坚决不做医生。对于这种情况,要理性看待,不能因为对父母的崇拜而盲目选择,也不能因为片面了解而盲目拒绝。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指导时,也不能完全依据自己的喜好,要尊重孩子的性格和兴趣。家长扮演的是一个帮助者和建议者的角色,真正的决策者应当是孩子本人。
  
  第三,所选专业与今后就业相关度不大怎么办。比如电子商务、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跟今后的就业相关度较低,不像医学专业毕业生多半把就业目标瞄准医院。如果你选择或被调剂到类似的专业,该怎么办?首先要清楚,大学教育更多的是对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只要好好学习,今后的就业面会相当宽广;其次,要在大学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与喜欢的职业进行结合,为今后找工作打下基础。
  
  最后,享受优惠需要付出“代价”吗。某些类别的学校或者某些性质的专业,会在录取时给予降分优惠或就读后的物质补助。但它们也会在你毕业和就业时提出一些限制条件,有些是政策性的,例如国防生政策、免费师范生政策等,所以同学们在选择之前要吃透政策,慎重决定。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