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杨绛传》:一个划时代的知识女性
时间:2018/10/31 16:26 分类: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杨绛传》:一个划时代的知识女性
文/柚孑君
读书可以让我无比的快乐,但是这本书读完心中却满是苦闷,这不是杨先生的苦闷是我的杞人忧天,特别是讲到文革时期的钱杨和女儿、钱老相继撒手人寰的时候,我甚至边落泪边看完的!
以下是我阅读过程中的一些记录,很零星也很琐碎,就全当个人的心得略加记录了!
一、恋家的杨先生
杨绛非常恋家,并不贪玩却贪看书,回家还帮助父亲做些事情。有一次,杨荫杭(杨绛的父亲)问她:“阿季(杨绛原名杨季康),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不好过。”杨绛说。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一星期都白过了。”杨荫杭笑道:“我也这样。
也许我们现在娱乐活动太丰富,科技发展太快,如果他们父女间对话中的书改成手机是不是和当下贴切多了。
二、钱老的“痴气”
杨绛介绍说:“锺书的‘痴气’书本里灌注不下,还洋溢出来。我们在牛津时,他午睡,我临帖,可是一个人写写字困上来,便睡着了。他醒来见我睡了,就饱蘸浓墨,想给我画个花脸。
钱老的“痴”其实也是很可爱的!
比如:
那时杨先生刚刚生完孩子,还在医院里,钱老每天都到产院探望,常苦着脸对杨绛说“我做坏事了”。原来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墨水呀!”“墨水也能洗。”他就放心回去。第二天他又“做坏事了”,把台灯砸了。杨绛问明是怎样的灯,她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下一次他又满面愁虑,说是把门轴弄坏了,门轴两头的门球脱落了一个,门不能关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他又放心回去。
看吧,这哪是什么“痴”啊,明明是可爱,而且从杨先生口中讲出来还略带炫耀的意思呢!这样鲜活的两位大家也只能在书中慢慢品味了!
三、文学创作的小感悟
在创作过程中,无论所介绍的内容是有关别人的,还是她自己的,行文都含蓄、简约,其思想、情感,不予以特别强调,宁肯少说一点儿,给人多些可以回味的东西。所以杨绛的散文处处散发着大气的美,成熟的美。
在杨绛的笔下,没有高大的英雄人物,只有很平常、很普通的人物,不管是可亲可爱的,还是可憎可恶的,抑或是可悲可叹的人物,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演绎的是这些寻常人物的家长里短,因而更带有生活气息。
在艺术创造中,想象极其重要,但它必须贴切真实,离不开“判断力”的调控。杨绛通过对众多作品的分析,理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的关系:“小说家的构思,一方面靠想象力的繁衍变幻,以求丰富多彩,一方面还靠判断力的修改剪裁,以求贴合人生真相。前者是形象思维,后者是逻辑思维,二种思维同时并用。
近日在看这本书的同时也找了些杨绛的散文来看,看完以后受益匪浅,然而自己的创作却进入的死胡同,每每一篇很简单的文章都要几经修改,甚至写到一半写不下去,又不得不推翻重来,这个过程很痛苦,我和朋友玩笑这种感觉有点像不孕不育或者根本就是难产。曾经一气呵成的写作状态突然没有了,苦闷至极。
四、传统的知识女性和一生的相爱
杨绛待人接物,一招一式无不透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陈子谦曾告诉读者他“一直难以忘怀”的一件小事,他写道:“1984年5月我去拜访钱锺书先生,那天是杨先生开的门,她是那样温文尔雅,一副娇小文弱的样子。当钱先生让我坐下以后,杨先生从里屋用旧式茶盘端出两杯茶来,递一杯给我,递一杯给钱先生,然后双手托着茶盘一直背朝里屋退下,直到我告别时她才从里屋出来,满脸微笑送我到门口,我连忙请杨先生留步,只有钱先生送我下楼。杨先生端茶的动作,特别是她的‘却行’显然是一种旧式礼节,这在当时我真还觉得不好理解,特别是对一位后生晚学,何必如此‘讲礼’,这般客气?我真是谜一般地猜不透他们的心蕴。现在看来,这就叫文化,这就是我们的传统,不管你如何漂洋过海,懂得多少门外语,受多少西洋风气的影响,到头来骨子里的还是本民族的东西,根子还得牢牢地扎在民族文化的传统中。
是的就是他们对传统的认知,也是相互的爱慕。
又比如:
杨绛夫妇医院病床对谈的情景:夜渐深,敲窗的雨声时缓时紧,大颗小粒的雨珠沿着玻璃拉长,零碎地折射进星星点点的光亮。
“季康,不是说咱们找的人手明天就来吗?明天你就回家吧。”黑暗里钱锺书说。“这怎么行?咱这只是从帮忙辅助的意义上找的人,我不走。”折叠床上的杨绛说。“你可以站在一旁看看她做,看过了你总该放心,就明天一天啊。”
“默存,我发现《槐聚诗存》上有几处我抄错了字,书都印出来了,这可怎么好?”“打岔,说你该回家的事。”“我怎么能把你的诗抄错了呢?真是的。我怎么会抄错了呢……”小床上她叹着气。“明天你就回家去吧。……”没有回答。在被街衢道路包围的医院里,夜深时总能听见车声。雨地过车声又有不同。床头柜那边传来钱锺书摸索的动静。杨绛问:“找安眠药?”“睡不着,闹离愁了吧?吃一片吧。不用你,不用开灯。”
杨绛起身,按亮壁灯,端上温开水,看着丈夫服下舒乐安。她自己也拈出一片,钱锺书伸手接住。杨绛争道:“这不公平,在家时不是我吃安眠药你也陪着吃吗?你说过中毒俩一块中,岂可让我独中乎?”
就是这样,连安眠药都要分享,这就他们一辈子的爱,在钱老生病的过程中他们的唯一的孩子去世了,读着读着我的眼眶也湿了,好像还轻轻的呜咽起来!????
五、反倒成了被安抚者
据舒展介绍,钱锺书离世后,他的老伴去看望杨绛,一进门还没说话,只见杨绛孤身一人,老伴就抑制不住抽泣,后来干脆放声大哭起来。杨绛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到沙发上说:“你比钱瑗小四岁吧?傻孩子,我都挺过来了,你还这样哀伤?你不懂呀,如果我走在女儿和锺书前面,你想想,钱瑗、锺书受得了吗?所以,这并不是坏事,你往深处想想,让痛苦的担子由我来挑,这难道不是一件好事吗?”舒展的老伴回来向他传述以后,他说:“瞧你这点出息,让你去安慰老太太,反倒成了被安抚者。”
六、读书就是精神家园
解放前钱锺书和我寓居上海。我们必读的刊物是《生活周报》。寓所附近有一家生活书店,我们下午四点后经常去看书看报;在那儿会碰见许多熟人,和店里工作人员也熟。有一次,我把围巾落在店里了。回家不多久就接到书店的电话:“你落了一条围巾。恰好傅雷先生来,他给带走了,让我通知你一声。”傅雷带走我的围巾是招我们到他家去夜谈;嘱店员打电话是免我寻找失物。这件小事唤起了我当年的感受:生活书店是我们这类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是啊,读书就是可以丰富人精神的,他就是所有人的精神家园只是我们现在的阅读渠道太多了反而被束缚住了吧。
七、她就是我唯一的杰作
杨绛在《我们的钱瑗》中以《尖兵钱瑗》作为代序,说钱瑗:“她既然只求当尖兵,可说有志竟成,没有虚度此生。”杨绛回忆早年与丈夫钱锺书在探讨女儿个性时,钱锺书说她:“刚正,像外公;爱教书,像爷爷。” 两位祖父迥然不相同的性格,在钱瑗身上表现得都很突出。杨绛在文章中提及钱瑗坚强不屈,正直不阿。北师大曾和英国合作培养“英语教学”研究生。钱瑗常和英方管事人争执,怪他们派来的专家英语水平不高,不合北师大英语研究生的要求。结果英国大使请她吃晚宴,向她道歉,同时也请她说说她的计划和要求。钱瑗的回答头头是道,英大使听了点头称善。杨绛听女儿讲了,也明白她是在建立一项有用的学科。
所以说杨先生总说钱瑗是他唯一的杰作,但从钱授的治学上来说,这是令人佩服的,当然英年早逝,也确实让人觉得万分惋惜。
八、论语的指导意义到今天还是有用的
杨绛对《论语》有很独特的见解。她说《论语》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书里的一个个弟子,都是活生生的,一人一个样儿,各不相同”。
很久之前看了《孔子如来》好像也是这样的,孔夫子与弟子们的对话确实是鲜活的,却又可以把道理说得浅显,让人一看就明白,当然真要明白其所以然的话,还要颇费周章的,毕竟太过久远了,当然还有一层原因,就是我的悟性太低了吧。
九、杨先生的教育观念是超前的
我体会,‘好的教育’首先是启发人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培养人的上进心,引导人们好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教育,让他们潜移默化。这方面榜样的作用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我自己就是受父母师长的影响,由淘气转向好学的。爸爸说话入情入理,出口成章,《申报》评论一篇接一篇,浩气冲天,掷地有声。我佩服又好奇,请教秘诀,爸爸说:‘哪有什么秘诀?多读书,读好书罢了。杨绛称:“我对现代教育知道的不多。从报上读到过美术家韩美林作了一幅画,送给两三岁的小朋友,小孩子高高兴兴地回去了,又很快把画拿来要韩美林签名,问他签名干什么,小孩说:‘您签了名,这画才值钱!’可惜呀,这么小的孩子已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的教育难道不应引起注意吗?”
关于教育这个话题,杨先生的教育方式还是非常超前的,关于韩美林的这个小故事来说,也确实是让我们有所反思。我们当前的教育是不是存在着价值观的取向问题,是我们相关做教育的人来说颇值得关注的,也是应该予以纠偏的事实所在。
十、过年的年味丧失和我们的价值观有关
旧派过旧历年,新派过新历年。但此所谓过年,非空言度过之谓,其意盖指祭祖报神……今世年终所祭之神,固非耶教之上帝,亦非儒家之先圣先贤,不过五路财神耳。此所谓神,近于魔鬼,此所谓祭,近于行贿。”
一句贿赂五路财神,诠释了我们当前对于过年的偏颇,也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当前社会的唯金钱论的诡异的价值观。现在的人们不得不从中汲取些营养,让我们的小一辈能够在正常的价值观中茁壮的成长。
十一、钱杨的婚姻是经过风雨洗刷的
对于时代,我是落伍者,没有什么良言贡献给现代婚姻。只是在物质至上的时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轻的朋友,男女结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双方互相理解的程度,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赏吸引、支持和鼓励,两情相悦。我以为,夫妻间最重要的是朋友关系,即使不能做知心的朋友,也该是能做得伴侣的朋友或互相尊重的伴侣。门当户对及其他,并不重要。”
看看,杨先生对于婚姻的现状是有预知的,我们的婚姻与爱情已经是如此的物质化了,所以那些所谓不相信爱情的实质是自己把爱情弄岔了,还是杨先生的爱情是经得起风雨和细细品位的。杨先生也从未落伍。
十二、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老的痴气
我最大的功劳是保住了钱锺书的淘气和那一团痴气。这是钱锺书的最可贵处。他淘气、天真,加上他过人的智慧,成了现在众人心目中博学而又风趣的钱锺书。他的痴气得到众多读者的喜爱。但是这个钱锺书成了他父亲一辈子担心的儿子,而我这种“洋盘媳妇”,在钱家是不合适的。
一个饱读诗书,留学海外,精通多国外语的时代女性却又是如此的传统。这种相夫教子中成长起来的女性,一路成全丈夫又不断成就自己远比一门心思嫁入豪门来的有趣的多。
END
整数读完了,胡乱的整理了下笔记,慢慢品读一个百岁老人的一生还是颇有启迪的。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