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日期:2014/8/13 分类:读后感
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一)
全书是朱光潜先生以朋友名义写给全国青年的十二封信,话题宽泛随意,生活气息浓厚,亲切自然。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
"Where my heart lies, let my brain lies also."
--R. Browning: One Word More
一、谈读书
朱先生希望青年早早养成读书的习惯,才能永生受用。因为读书“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用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
但是年青人有个好处,他知道自己的兴趣指向,可以在兴趣这条路上或跋涉或飞奔,慨然向前。
二、谈动
“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在替你担忧。”“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担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学与人生观!”“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
当然,愁源多种多样,像现在许多同龄人那种没愁楞喊愁,事事都称愁的态度,纯属扯淡了。像屈原那种愁,虽不能说是应该鼓励的,却只叫人怜悯,继而产生爱国和做人的力量了。
三、谈静
“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是的,像小孩子那样,用一双无知幻想的眼睛看待周围的人、物和事,也会生出无穷乐趣,纵然这种乐趣在成年人严重极其无聊,然而独慰己心不已足够了吗!昨晚,一同学误把闪盘认作打火机,另一同学说:“你把闪盘插到电脑上,盘后面就会冒火,成打火机了。”我就说:“然后,电脑就轰地飞到天上了,‘神七’就发射了。”后来,想到一首歌《星星点灯》,想必是星星的一角上挂着一个喷火的电脑,成所谓的“星星点灯”了。自己想,自己笑,心里觉得很有趣。
“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四、谈十字街头
在这个社会,你是一个20来岁的青年,你的同学有30来岁的老同志,又有比你小两岁的比较年轻的同学,然而现实却是这样:“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办法:你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我希望真正有值得烦恼的事的烦恼的人最终都能冲突出烦恼,而那些无愁生非的卑贱小人都绝迹就好!
五、谈升学与选课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学习到底是倾向于兴趣还是囿于现在的专业,死死抠一些自己本不在行,本不在意的东西?
六、谈情与理
对于自杀,朱先生说:“前几天听见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绝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
我是赞同以情感指引生活的,情感跟理智可以并存,但是情感会深入人心,使人终为真正的人,使生活终为真正的人的生活。
七、谈摆脱
“舞台上的悲剧生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文章之术在知遗漏,生活也要知所遗漏。正如“长枪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一,已足制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搏骛也。”
我理解的是,人要在其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兼容并包,在泛的基础上钻研专业成为小专家。像我,在杂看文学书的基础上,着重看中国近代作家沈从文的作品,成为广博塔的塔尖——沈从文研究专家,我的远大理想。
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二)
本书是朱光潜先生在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的事项,如读书、修身、作文、社会运动、恋爱、哲理,凡此种种。自朱光潜先生笔下汩汩流淌的,是如长者劝导似得语重心长,如老友交谈般的诚恳真挚,读来亲切自然,受益颇多。《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最主要的目的是“愿对于现在的青年,多些力量!”
朱光潜先生在书中对于当时的各种风气做了很透彻的判断也以此为基础给青年提出了更问明智的建议,在我看来这不仅在当时有很大的意义对于现在的我也同样感触颇深受益颇多,我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在不断的反思自我,反思现在的教育,反思现在的社会,在这种内省中我获取了一种精神上的力量。下面我就把让我感触颇深的观点、句子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一、在绪论中有一段关于“超效率”的解读,进一步加深了我对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为人处事的理解和对自我学生学习状态的反思和行进。““超效率”这话在于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人太高踏的论调了,但是一味亟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功利的目标:娶妻是为了生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徒而成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为军人而称为“吃皇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是实用,因之,就什么都肤浅。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吧:坏的呢,教师的目的在于地位、薪水,学生的目的在于文凭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中去,学生想怎么毕业后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是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未来,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利,一味的袭踏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也只能是“一蟹只如一蟹”而已……”对比下现在的情况,你会发现在一定的程度上这种浅薄粗疏进一步加剧了,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状况下人人尤其是学生变得更加的浮躁,在急功近利中流于浅薄粗疏在一定程度上是现在大学生的一种通病,我们的教师经常对我们所说的一句话就是九斤老太的“一代不如一代”的感概,所以至此不仅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内涵更要学会内省,内省自己作为学生是不是浮躁、是不是浅薄粗疏,如果自己确实很浅薄、浮躁,我有应该怎么去反思自我,这是个问题。我希望所以看到可这段话的朋友都能真正的面对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面前把自己撕碎并进一步重组。
而作为现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我们的职责不仅仅更不能局限于教给学生很多的知识更重要的在于教给学生在纷繁的事物面前有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受诱惑管束自我的毅力,不追求所谓的“超效率”而急功近利放弃思考。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在思考中内省、在思考中明事理、在思考中进步。
二、君子求诸己——在困难、变化面前君子要求自己的改变和努力。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在困难、变化面前求诸己或求诸人其实是不仅是人生态度的诠释更多程度上是关于人生行动上的哲学。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的不公平但是往往在这种不公平出现的时候学生反映往往是最激烈的,他们在空中楼阁中大谈特谈社会改革,但是往往结果又怎么样呢?现实依旧但是由此学生开始变得浮躁、粗疏、抱怨、浅薄……我不是再说学生不应该关心国事而在于学生在各种社会的阴暗面前做到“君子求诸己”,在这个过程中反思自我、改正自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从实际处、从点滴处努力去改变自己所看到的阴暗面不是比纸上谈兵来的更为实际也更为有效吗?
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师首先要做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不浮躁于纷繁多变的事物而应该努力保持自我内心的安宁。语文教育最重要的在于让学生有自我内心的坚守,不会因为别人的鼓动、花言巧语而轻易的放弃什么或去追求什么,同时要培养一种务实求真的精神。从实实在在的小事出发、从自我出发。maybe you only need an useful idea not a rich father or a powerful uncle
三、“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险,要时时回首瞻顾象牙之塔,而不至于因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十字街头的诱惑而流于俗化、迷失自我……”所以青年,无论你在十字街头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出于什么样的状态,都不要轻易的改变自我。一种社会最可怕的不是民众肤浅顽劣,它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顽劣的环境中能坚守自我,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无论哪个社会都需要反对的声音更需要坚守自我、保持清醒的人。同时这也是语文教育所要达到的最高的境界——教书育人。
朱光潜致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三)
对于朱光潜先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前七篇里面,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谈读书”、“谈动”、“谈静”这三篇。
阅读的好处不用多说,只是我们很多都不知道阅读的方法。(m.lizhi.com)最高峰的时候,我两三天就可以看完一本很厚的书,可是看完以后,收获只限于当时,后来就逐渐淡忘的。长久如此,我不觉有种读了也忘记,何必做无用功的感受。可朱先生在书中提高,我们面对伶俐满目的书,要学会选择。按照机会成本来说,你多读了一本无用的书,就代表你会少读一本有意义的书。所以我们应该多多倾向于选择经过历史检验的,有价值的书。另外,读书还在于感受,在于记笔记,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在读书的时候,是边思考,边阅读,而不是一味的接受,以致最后不留下半点痕迹。
在《谈动》那封信中,朱先生提到我们之所以烦忧,是因为我们的生机被抑郁,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很多时候,我们一遇到烦恼,我们就会想要一个人,什么都不做。其实现在想起来,这样好像根本就无济于事。我们总是倾向于抑制自己的情绪。不开心,我们硬要自己坚强不哭;想打电话,我们硬要自己保持尊严不打;想疯想叫,我们硬要自己保持所谓形象。其实情绪是要发泄的,既然控制不了情绪,为什么不直接任性一次,让情绪自由发展呢?
《谈静》则讲到了“生活在于感受,领略。”当今的生活比过去多姿多彩很多,可是我们却可以常常听到别人哭喊着“好无聊!”美丽的花草、可爱的小鸟、深刻的知识,都无法提起我的兴趣。我们将这归咎于社会太喧嚣,却没有发现自己就是浮躁中的一份子。生活有无趣,在于你有没有去为自己寻找乐子。
剩下的《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谈十字街头》、《谈多元宇宙》、《谈升学与选课》,我们感受不是特别的深刻。只是觉得《谈十字街头》里面有句话很有感触:“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身附和,旧者盲从传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没在十字街头底影响里去。”至于《谈多元宇宙》,我会倾向于将这篇文章理解成,时代的对一件事物的评价有很多标准,不同标准下的判断有所不同,所以应该辩证,全面去看到,切忌陷入“一元”的世界。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