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梁家河”读后感: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时间:2018/11/7 15:08 分类:读后感

  “梁家河”读后感:一个令人向往的地方

  文/八零后

  为了充分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深刻内涵,进一步丰富职工文化生活,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矢志不渝的信念、务实担当的品格、真挚为民的情怀、带头实干的作风。按照公司的要求,钼炉料产品部党委为全体党员、青年职工发放了《梁家河》,通过细读这本书籍,使我受益匪浅、感受颇深。“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总书记的这句话醒目的印在了书的封面上,让我们一起走进那个美丽陕北乡村——梁家河。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

  光阴似驹过隙,习近平总书记终于回到了这个时隔多年仍然魂牵梦绕的地方,再次见到曾经朝夕相处的乡亲们,总书记的心情是无比激动的,在与乡亲们的谈笑间,仿佛又回到了40年前。40年来,总书记时时刻刻挂念着乡亲们,他真心希望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在《我是延安人》栏目专访时,习近平说:“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在英国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美国西雅图市演讲时,他也忘不了梁家河,忘不了陕北这块神奇的土地,忘不了乡亲们曾经的艰难困苦,更忘不了为民做事的信念与担当。

  窑洞里长满了故事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从北京知识青年到梁家河的受苦人,住在土窑,睡在土炕,过着山顶洞人的生活。白天进行着农民化实践,晚上点着煤油灯在书中吸取着精神和思想上的营养。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习近平总书记依然任劳任怨、惜时如金、埋头学习。七年之间,他从一开始的不被看好到村民眼里的“好后生”,成长为党支部书记,他带领着梁家河村民办合作社、打坝造田、建设沼气等,他不怕失败,不怕困难,一心为群众办事,给群众带来实实切切的利益。他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一声声喊我小名

  岁月沧桑了曾经的伙伴,时代改变了村里的面貌。四十多年过去了,总书记仍能亲切的叫出曾经伙伴们的小名:随娃、铁锁……在这些小伙伴耳畔也时常萦绕着总书记插队时,坐在热炕头说的话:“一碗水要端平”,“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身上要留住泥土味”。通过认真阅读,我记住了这些主人公:公平公正、一心为党,不忘总书记嘱托的村干部——随娃;率真坦诚,低调务实的人民好教师——铁锁;“人来到世上,就要办好事”的能人——刘永耀;乐于助人,扎根群众的陕西好人——黑子;书中每一句话语都朴实无华,每一个人物都栩栩如生,每一个故事都真实感人,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我们走在阳光路上

  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正确领导下,在村干部和村委会的带领下,梁家河变了,乡亲们不再为吃穿发愁,住上了大房子,用上了互联网,发展特色农业,成立了公司经营文化旅游产业,梁家河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逐年提高。如今的梁家河,乘着新时代的东风,在新征程中破浪起航,正在驶向“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彼岸。

  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黄土高原的小村庄,这里的每一口窑洞,每一块梯田,每一座大坝都烙印着总书记的青年时光,这里深深地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有机会我一定要去陕北看看,到梁家河去探寻那里的“大学问”!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