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
时间:2017/5/4 11:45 分类:读后感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一)
书中详细描写了传销人员的生活状况,洗脑的具体程序,传销骗局的荒谬理论。作者用了23天的惊险卧底,揭示黑暗传销世界的无知与疯狂。只是为了告诉世人:因为缺少常识,所以愚蠢无处不在。愚蠢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工制造出来的,制造愚蠢,是这世上最大的恶,胜似杀人放火。作者以自身性命为筹码,只身进入传销魔窟,他希望看到希望,这希望很简单:让常识在阳光下行走,让贫弱者从苦难中脱身,让邪恶远离每一颗善良的心。
传销不算什么新鲜事,大多数中国人都听过,很多人都有切肤之痛。电视、报纸连篇累牍地报道,人们听多了、习惯了,就把它当成一只烂苹果,既不问他为什么腐烂,也不在乎它烂到什么程度,轻挥手就把它丢到脚下,任它在那里彻底烂透。《中国,少了一味药》不能帮助任何人脱离苦难,只能让人认识一部分苦难。他说,我不能帮人做梦,只愿指出哪些是梦,而哪些是现实。
“愚蠢本身不是恶,却可以把恶放大无数倍。聪明人只反对愚蠢,愚蠢的人什么都反对。聪明的人自己思考,愚蠢的人让别人替他思考。不会思考是可耻的,而更可耻的是,这群不会思考的人正在教我如何思考。”这哪是单单在写一个传销组织,明明就是在写一个专制国家的共同特点:阻塞广大的民众的视听,把他们像罐头一样禁锢起来,然后当权者就可以混淆视听,扭曲常识、指鹿为马,成批的制造愚蠢,让他们成为当权者的工具,画一个永远不可能的“共产主义”的饼,利用愚蠢的民众来实现自己的私利,肆意释放自己心中的恶,最终实现独裁。
在看这本书时,我才幡然醒悟,我竟然是如此滴单纯。一直以为社会上的种种黑暗对于哥哥这种简简单单活着的人只是当作饭后唠嗑的题材罢了。但看看那些疯狂愚蠢的传销者些,他们原先何尝不是那样简单。又倔强愚蠢的花季少女“小淋”、有’祥林嫂“的再版”嫂子“、还有那对于那相对论、黑洞等高深理论信手拈来的大学生……等到这场戏落幕之时,他们已经搞垮了身体,耗尽了积蓄,家里的地荒了、房塌了,身上背着重重的债,他们重视名誉,所以有家难回,而且已经习惯了游手好闲的生活,那是身强力壮的可以去偷去抢,年轻貌美的可以去卖血、卖身,可那些疾病缠身的老人呢?那些嗷嗷待哺的孩子呢?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梦醒之后无路可走。
觉得传销者是最可鄙的人,连做鸡的都不如,人家起码是用汗水在挣钱,而那群愚昧而又疯狂的传销者只会利用亲情、友情、爱情来把亲人、朋友、爱人推进魔窟,来换取那一天生活费仅有3毛5的地狱生活。如果有人极力拉拢你,却又要求你别想太多,甚至要求你放弃思考,那么,他一定是想骗你。聪明的人自己思考,愚蠢的人让别人替他思考。忠诚可敬,愚忠可怜。这也是传销骗局屡屡得手的原因:因为愚忠,所以老实;因为不懂思考,所以轻信谎言。
最后作者用一个字来描述他的传销生活,那就是“饿”,不是饥肠之饿,而是肉体与灵魂的双重之饿,吃不饱固然难受,更煎熬的却是精神上的匮乏与空虚。我相信一个道理:一个人的富足不仅是金钱之富。更要看他心灵中能容纳多少与自身无关的东西。同样,一个民族的强大也绝不仅是GDP的强大,更要看其在精神领域有多少发明创造。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二)
《中国少了一味药》是部纪实文学作品。作者慕容雪村用23 天惊险卧底,得到了第一手资料,探得了传销组织的内幕,写成了此书。
我没读这本书之前,对有那么多的人上了传销贼船这事不理解,常常想:“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傻人’,上如此低级谎言的当?”
书中说,传销组织者诱惑大家:“ 第一,只要加入这个行业,人人都能成功;第二,一个人要成功,至少要拉够六百个下线。 ”为此,作者为此给大家算了一笔账:“ 一个人成功,六百人垫底;六百人成功,三十六万人垫底;三十六万人成功,两亿多人垫底;两亿人要成功,要有一千二百亿人垫底,那时地球上的人已经不够用了,要想成功,只能去火星发展下线。 ” 其实不必那样麻烦,按照组织者“ 一个人要成功,至少要拉够六百个下线 ”的说法成功率就是六百分之一,即:0.16% 。这在统计学属于小概率事件,而小概率事件又属于基本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可是,既然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的谎言怎么会有那么多的人上当呢?结论就是靠“忽悠”,靠“洗脑”。
作者曾在《小崔说事》里专门讲了那些搞传销的人是如何给人洗脑的:
1 、创造一个孤井,断绝一切与外界的联系。在里面,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没有报刊,只有他们准备好的教材。
2 、把同样的话一遍遍、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的往你脑子里讲十遍、一百遍、一千遍、一万遍。
书中还说到:只要你一进入传销组织,马上就有专人24 小时地“陪伴”着你,阻止你与外界联系,不停地向你灌输他们的“理论”。试想,一个人处在如此的封闭环境中,有人不停地向你灌输着某种东西,长此以往你能不信他所说的话吗?
于是,作者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 愚蠢不是天生的,而是人工制造出来的。而制造愚蠢,是这世上最大的恶,胜似杀人放火。这也是为什么传销屡打不灭之所在。作者在书中说:“ 传销是社会之病,其病灶却埋于我们的文化之中,在空气之中,在土壤之中,只要有合适的条件,它就会悄悄滋长。 ”
人还是要学会思考,可会了思考有时往往会痛苦——纠结。
中国少了一味药读后感(三)
这本书让人毛骨悚然,我们突然发现那些我们刻意无视的历史并未走远,它每天都在上演,一切都是那么相似。
群体压力,对自己权利的漠视,虚伪而崇高的口号,鼓吹仇恨,无谓吃苦画饼充饥,情感的泯灭。被骗到传销组织里的人在谎言里失去理性,在狂热里走向疯狂。他们变得虚伪、冷漠、自私,每天想着倾轧和算计。和几十年前的一样,人性被压榨出最丑陋的一面。一边翻书脑子里一边哗哗闪过上个世纪中国的影响,整风、三年“自然灾害”、反右、跃进、WG。想起法国大革命,想起奥威尔,想起大清洗,想起古拉格群岛,想起一片片铁青色的天空恐怖的年代。
中国不缺乏土壤,也不缺乏传销的土壤。我不认为这是什么“国民性”,人本质上是非理性的,理智在反复洗脑下溃崩,这就是人性,诚然脆弱,但不可耻。然而人并不是没有丝毫从蒙昧中走出来的能力,有人逃出了传销组织,即使在最疯狂的年代,仍不乏林昭、张志新、遇罗克等清醒的头脑。但是我们的教育能给人清醒的头脑吗?书里那个参加过物理竞赛的大学生居然没有分辨这种简陋骗局的能力,回想清华当年的七二七事件不觉怵目惊心。现行的教育本身就灌输的方式,自小熟悉认可了这种接受认知方式的学生很难抵制洗脑。急功近利的目的论,单一的价值取向让年轻人变得目光狭隘,无怪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传销者眼里还是傻乎乎的肥羊。教育不能杜绝愚蠢和狂热,汉娜阿伦特正是在目击了纳粹德国军官艾希曼的审批之后写下了《责任与判断》。然而就像鲁迅所言,多喊醒一个“铁屋子里快要闷死的人”就不能说绝没有摧毁这个铁屋子的希望。
《狂热分子》的作者霍弗认为群众运动的追随者以失意者为多,他们通过认同一种神圣事业而获得自豪、信心、希望、目的感和价值感,他们宁愿追随贩卖希望的人,而不愿追随施与救济的人。讽刺的是,传销组织里把脱离者叫做“懦夫”,而事实上他们才是真正没有勇气的人——不敢正视现实,自我麻醉。书里说“尽管现实很残酷,却是我们唯一的家乡。”
“卧底”传销组织的确是一件很惊险的事,撇开人身安全不谈,能否在强大的洗脑下坚守理智是件蛮难说的事。即便像慕容雪村这样抱着严防死守的心情,最后也惊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已经随风潜入夜——理性不可靠,观众切勿模仿。精神鸦片的力量绝不下于真正的毒品,一旦沾上了只会越陷越深。人的认知能力残破到无法被说服,只能被煽动,真正重要的已经不是他所依附的大业的本质,而是他渴望有所依附的情感需要。
我们的时代虽然是无神的时代,却不是无信仰的时代。金钱和消费主义取代了上帝,“忠实信徒”无处不在,他们昂首阔步列队前进,要通过语言和激励手段按他们的形象塑造世界。也许我们就是他们,但是无论如何都应该尽量多的了解他们的特质与潜势。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