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尼亚读后感
时间:2017/4/28 09:45 分类:读后感
乌拉尼亚读后感
《乌拉尼亚》这部小说来看,作者肯定受有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不仅因为他把故事的背景放在了墨西哥,而且更在于他在叙事上所表现出的对非理性和神奇性元素的揉捏。一般说来,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往往有一个仿真的开头,其后是一连串符合逻辑的情节,因此,其结局也多半显得可信;而在魔幻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故事的起始就是荒诞不经的,不可信的,但其情节的展开是写实性的,决不偏离存在的逻辑,只是最后的结局与开端一样,也是不可信的,因而具有了日常的魔幻因素。《乌拉尼亚》就体现了这样的特征,故事的楔子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主要人物和对话也带有飘忽性质,但叙述的细节却清晰、逼真,在时而简略、时而详尽的铺展、演绎中逐渐过渡到一个未知的结局,因此,如果不曾意识到作者的法语背景,它更像出自拉美小说家的手笔。
无庸讳言,诺贝尔评奖委员会在百年来的评选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显示着欧洲中心主义的偏见,但获奖者勒克莱齐奥本人却是一个有着世界主义心胸和视野的作家。他对西方文化的批评在于,他认为“西方文化已经变得过于铁板一块。”“西方文化过于突出其城市性,技术性,妨碍了其他表现形式,如地方性、情感性的发展。人类的整个不可知的部分被理性所掩盖了。正是这种认识促使我转向其他文明。”实际上,勒克莱齐奥的“转向”是与六十年代以来生态主义的认识有关的。
美国诗人肯明斯有一句名言:“发展是一种令人舒服的玻”它指出了现代人在享受自己的文明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自我毁灭的危险。城市化、高科技给世界带来便利、舒适的代价就是人对土地和生态的剥夺。勒克莱齐奥痛心地看到,我们脚下的土地由于每天所承受的“粪水”、“硝酸盐”、“磷”,已经来不及分解了。于是,他借小说中的人物告诉世人,土地就像“一个女人的身体,一个黑色皮肤、生机勃勃的女人的身体,她浑身上下都浸透着火山的热度和雨水的温情。”他呼吁人们不要以自己的贪婪和大意糟蹋了这个“美丽、高贵的女人的身体”,“把她变成一个肤色黯淡、干瘪瘦弱、风烛残年的龙钟老妇”,要尊重它,像爱护自己的皮肤、自己的生命一样爱护它。因为,“如果你们不善待它,你们将失去它,因为一块损毁的土地是无法修复的。它被破坏之后,地球需要用几千年的时间再造一块新的出来。”或许正是看到了人类自掘坟墓的危险,勒克莱齐奥要仰望星空,以星空作为大地的补偿,建造美丽、自由的“乌拉尼亚”。在小说的结尾,我们可以发现,引领坎波斯居民的是一位饱经沧桑的女性——奥蒂。这里,但盯彼特拉克开创的“永恒之女性”的光芒也由此出现了返照。
记得王尔德说过,一张没有乌托邦的世界地图是没有价值的,因为它缺少了人类终要落脚的地方。勒克莱齐奥的小说给了我们同样的启示。生活或许是一场悲剧,但在绝望的杯底潜伏着希望。精神并非虚无的存在,它的美丽是值得永远追求的目标。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乌拉尼亚”,我们整个生命都将是它的见证。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