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中的纸屑读后感
时间:2017/3/9 14:32 分类:读后感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一)
近日在看周国平的一本书,书名叫《风中的纸屑》,读后感让人清新、自然。郁闷的时候很喜欢一个人看看这种类型的书让人心情很舒畅,也可以排解一些烦恼。
昨天是中秋节,听一些老歌,想一些老朋友,同样是一个人的日子但心里暖暖的,有一些歌让人觉得感伤但有一些回忆让人觉得美好。时间转瞬即逝,日落日出,春去冬来,我的生活因为时间变淡了、变简单了,在心里住着一个知己、一个朋友、一个爱人足矣!紧张的生活和工作有时更让我向往和喜欢一个人安静独处的时候,完全属于我的夜。也许人都是两面的吧,平日里的我比较外向,但安静的时候让自己都觉得不是我了,安静地似乎听见自己的心跳声才知道自己是活着,像空中的风筝在看细水长流但绝不回头。
我以为我是了解自己的,但有些时候会发现自己比想像地敏感,敏感地忘记了一切想记起来的东西。近日问一个朋友:“爱是什么感觉?”对方回答:“心痛的感觉,一种心痛但又不离不弃,一种提不起也放不下的感觉,爱有多深伤就有多深”。也许真的是当自己足够坚强的时候就不会再惧怕什么了,真正的拥有实际就是让自己有一颗充实的心和坚定的信念吧。
中秋的夜我更憧憬自己想要的幸福,我以为我会收到最要想的祝福,可是秋天的风让我觉得今夜应该独品《风中的纸屑》,也许我离他始终只有一个转身的距离,不听、不想、不见、不闻,只去体味属于自己的味道。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二)
我利用寒假的时间,拜读了周国平先生的《风中的纸屑》,并颇有感悟。故就一篇来谈谈我的感受。
我很喜欢《比成功更可贵的》这篇文章。
周先生说一个仅仅为了名利而从政、经商、写书的人,无论他在社会上获得了怎样的成功,都不能说他有事业。我非常赞同这一点。让我们来仔细想想,社会上大多数人工作的目的除了养家糊口之外,有几个人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的辛苦奋斗?又有多少人是在为了名利和权势?前者一定占大多数。我认为,工作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名利,为了虚荣,为了攀比物质条件,而是应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愿望而工作。为了名利而战的人,到头来往往都会活得很累。他们从来不会停下来思考自己究竟在做什么,而是一味地沉浸在钱的海洋中。如果告诉他们明天他们就会死亡,又有几个人会觉得无怨无悔,没有错过些什么?应该不多。所以说,正确的工作目标比在工作中获得了成功更可贵。
周先生又说,最基本的划分不是成功与失败,而是以伟大的成功和伟大的失败为一方,以渺小的成功和渺小的失败为另一方。我觉得这句话说的很好。有些人是通过不断地努力而获得成功的,这当然值得我们学习。有些人也付出了很多,但因时机不好,可能得到的只是失败。我想我们不应该蔑视这种人,而是应该把他们和伟大的成功者一样看待。他们虽然失败了,但是远比渺小的成功者强得多。渺小的成功者往往受到一部分人的夸奖。不过这些夸奖也不过就是写虚名,对本人是没什么太大用的,还可能使本人沾沾自喜。渺小的失败者就更不必说了。不过渺小的失败对于有远大志向的人或许也是一种警告吧!这也就是说,成功本身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你是否努力过了,你是否无怨无悔。
周先生宁愿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愿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如果说青春是一个梦,那么追求就是青春本身,是一个人心灵年轻的最好证明。我想,就拿高中的学习来说吧。我们高中生学习的浅层目标是为了高考能考出个好成绩,深层目标是为了学习知识,提升自我素质。但我相信,在我们刚刚高考完的暑假里,让我们感触最深的、回味最久的一定是我们高中三年来的努力,三年以来的学习时光,而不会是一份简简单单的录取通知书。所以说追求本身比梦重要得多。我也愿意做一个未必成功的追求者,而不是一个不再追求的成功者。
在艰难中创业,在万马齐喑时呐喊,在时代舞台上叱诧风云,这是一种追求。在淡泊中坚持,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也是一种追求。追求未必总是显示进取的姿态。我认为这段话说的很好。在艰难中创业,这是坚忍不拔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在万马齐喑时呐喊,这是一种豪气冲天的追求。在时代舞台上叱诧风云,这是对名利的追求。但我不喜欢这种追求。因为这样容易迷失自我。在淡泊中坚持,这是执着。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这是睿智。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是深沉。因此,我们也要找准合适自己的追求方向,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品味追求的过程。
我想,比成功更可贵的东西一定还有很多,它们还在等着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寻找,认真地感悟……
风中的纸屑读后感(三)
最近看了《风中的纸屑》,我觉得值得一读,这本书是由当代作家周国平先生所着,是他的随感,空闲时把自以为有点意思的念头记下来,写成连贯的句子。他在序中写道:实际上我并不是十分勤快,经常有懒得记下来或忘记记下来的时候。于是我想,在我的天空中,一定有许多这样写着几个字的小纸片,我只是抓住了其中的一小部分罢了,真正说来,思想恰如”风中的纸屑”,其中有一些落在了幸运的手上,大部分都随风飘散了,因此,我给本书取了《风中的纸屑》这个名字。书中的一些感悟确实引起我内心的共鸣。
下面是我很喜欢的几段文字和大家共欣赏:
一、享受生命本身
人生有许多出于自然的享受,例如爱情、友谊、欣赏大自然、艺术创造等等,其快乐远非虚名浮利可比,而享受它们也并不需要太多的物质条件。人们不妨赞美清贫,却不可讴歌贫困。人生的种种享受是需要好的心境的,而贫困会剥夺好的心境,足以扼杀生命的大部分乐趣。金钱、消费、享受、生活质量--当我把这些相关的词排列起来时,我忽然发现它们好像有一种递减关系:金钱与消费的联系最为紧密,与享受的联系要弱一些,与生活质量的联系就更弱。因为至少,享受不限于消费,还包括创造,生活质量不只看享受,还要看承受苦难的勇气。在现代社会里,金钱的力量当然是有目共睹的,但是这种力量肯定没有大到足以修改我们对生活的基本理解。在五光十色的现代世界中,让我们记住一个古老的真理:活得简单才能活得自由。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善待自己,不必活的那么紧张匆忙了。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只为自己高兴而好好做成几件事情了。光阴似箭,然而只是对于忙人才如此。日程表排得满满的,永远有做不完的事,这时便会觉得时间以逼人之势驱赶着自己,几乎没有喘息的功夫。相反,倘若并不觉得有非做不可的事情,心静如止水,光阴也就停住了。永恒是一种从容地心境。
二、人品与智慧
我很喜欢苏格拉底的一句话:“美德即智慧。”一个人如果经常想一些世界和人生的大问题,对于俗世的利益就一定会比较超脱,不太可能去做那些伤天害理的事情。说到底,道德败坏是一种蒙昧。当然,这与文化水平不是一回事,有些识字多的人也很蒙昧。在评价人时,才能与人品是最常用的两个标准。两者当然是可以分开的,但是在最深的层次上,它们是否是相通的?人品不但有好坏之别,也有宽窄深浅之别。好坏是质,宽窄深浅未必只是量。古人称卑劣者为“小人”“斗筲之徒”是很有道理的,多少恶行都是出于浅薄的天性和狭小的器量。无论何处,只要有一个完美无缺的正人君子出现,那里的人们就要遭罪了,因为他必定要用他的完美来折磨和审判你了。这般善人,也许你真的说不出他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尽管除了他的道德以外,你也说不出他有什么像样的优点。相反,一个真实的人,一种独特的个性,必有突出的优点和缺点,袒露在人们面前,并不加道德的伪饰,而这也正是他的道德。
三、舆论和名声
舆论对于一个人的意义取决于这个人自身的素质。对于一个优秀者来说,舆论不过是他所蔑视的那些人的意见,他对这些意见也同样持蔑视的态度。只要他站的足够高,舆论便只是脚下很远的地方传来的轻微的噪音,绝不会对他构成真正的困扰。唯有与舆论同质的俗人才会被舆论所支配,因为作为俗人之见,舆论同时也是他们自己的意见,是他们不能不看重的。舆论是多数人的意见,并且仅对多数人具有支配的力量。当然,多数人也很想用舆论来支配少数人,禁止少数人的不同意见。但是,如果不是辅之以强权,舆论便无此种力量。一个优秀者面对强权也可能有所顾忌,这是可以理解的。撇开这种情形不谈,倘若他对舆论本身也十分在乎,那么我们就必须对他的优秀表示怀疑,因为他内心深处很可能是认同多数人的意见而并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的。(m.lizhi.com)
在我看来,周国平先生一定是一个喜欢平时把笔记本带在身边的一个人,经常把自己所见所想,喜欢的、不喜欢的都记下来。在书中他提到:只有一次的生命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但许多人宁愿用它来换取那些次宝贵或不甚宝贵的财富,把全部生命耗费在学问、名声、权力或金钱的积聚上。他们临终时当如此悔叹:“我只是使用了生命,而不曾享受生命!”。在时代舞台上叱诧风云,这是对名利的追求。但我不喜欢这种追求,因为这样容易迷失自我。在淡泊中坚持,这是执着;在天下沸沸扬扬时沉默,这是睿智;在名利场外自甘于寂寞和清贫,这是深沉。因此,我们也要找准合适自己的追求方向,从而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品味追求的过程。曾经看过白岩松的一次访谈,很喜欢他说的一段话,“手机的确让人类消磨无聊的时间,但是那些陪伴着无聊的伟大的东西也随之消失了,我们现在只要无聊就掏出手机,游戏、看新闻、跟人聊天,你很难有无聊时时光,千万不要认为“屏幕阅读”就是阅读,减少点屏幕上的时间给书本,同时每天给自己一段放空和发呆的时光。要有时间多读书,否则,你就有时间抱怨了”。我觉得周国平先生的文字是送给热爱生活、情感深沉丰富、追寻人生价值、探求生命意义的读者的一份珍贵的礼物,值得细细品味的一本书。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