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小故事的读后感
时间:2017/2/20 09:56 分类:读后感
美德小故事的读后感(一)
放下手中的书,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书中,无论是古还是今,每一时代的少年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每个人的身上都有一种美德,他们是我们的骄傲。关于他们的故事有很多很多,我还依稀记得曾经学过的一句三字经,“香九龄,能温席。融四岁,能让梨。”这讲的是孝顺和谦让的美德。现在社会同样存在这样的人。如雷锋乐于助人,任长霞舍己为人。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的榜样,在这些美德的熏陶下,我们逐渐变的优秀,社会逐渐变得和谐,生活逐渐变得美好。
虽然有许多榜样在为我们指路,但仍有一些人忽略他们。昨天中午,我骑车去图书馆,在一个十字路口处停下了下来,当时没有警察,旁边的一位二十多岁的青年人左瞧瞧,右看看,发现没有多少车后,便打算闯红灯,当他快要到达另一边时,撞倒了一位从斑马线上走过的老爷爷,他摔倒在地,手中的东西撒落在地,鸡蛋也被撞碎了。这位青年人扶起自行车,看了看老爷爷,竟骑车离开了。这时,绿灯亮了,我正要骑车过去扶起老爷爷,从岔道上跑来一位中年男子他迅速将老爷爷扶起,问:“大爷,您有没有受伤?要不要去医院呀?”老爷爷挥挥手说:“不用了,谢谢你,年轻人。这时,可能是良心发现,那位骑车走了的青年人停了下来,回头看了看老爷爷,看已经有人扶起老爷爷,便有骑车走了。我们通过红绿灯,看到人们向中年人投去赞许的目光。我发现他身上有着助人为乐的美德。像青年人一样不负责任,不讲道德的人仍有许多,相信他们也都知道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但当自己闯祸,犯了错误时,心中狡幸却将和这些都抛到脑后,以至于临阵逃脱不承担后果,而那么中年人却有些善良的心,不难看出,这两种人的差别,而正是因为“青年”较多,“中年”较少,才使得社会不至于混乱。
好人为人传颂,坏人恶名远扬。中华美德改变则我们每代人的心,让我向孔融学习,向雷锋学习,向那位中年男子学习,去帮助和感化身边的人,让世界都知道我们中华美德,让中华美德发扬光大。
美德小故事的读后感(二)
美德使人变得更美,美德使生活更丰富多彩,今天,我就读了一本关于美德的书,这本书的名字叫《美德故事》。
《美德故事》这本书分为九类,分别是诚实守信、善良仁爱、勤俭节约、坚韧勇敢、勤劳实干、谦虚好学、正直真诚、孝敬父母和注重他人。这本书是通过很多神话故事、诗篇、寓言、童话等丰富题材,让我逐步地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使我展望人生的道德观。
在这本书中,最令我受教育的是“曾子杀猪”这一文,文章介绍了曾孔子的学生,有一天他的妻子要去赶集,儿子非要跟着去,妻子害怕儿子惹麻烦,所以就骗儿子说:“你只要不跟我去赶集,妈妈回来就给你杀猪吃。”儿子一听便乖乖的呆在家里,妻子回来后曾子拿着菜刀就要杀猪,妻子很舍不得,便请求他不要杀猪,而曾子却坚定的说道:“做人不能言而无信,既然答应儿子要杀猪吃,就应该做到,要不还有什么资格去教育孩子。”后来他们真的把猪给杀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深有体会,以前我经常说话不算数。记得有一次,我答应妈妈今天不会看电视,我还是趁着妈妈出去的时候,偷偷看电视。现在想想多不应该呀!孔子曾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一个人只有说到做到,才会赢得别人的信任。我决心改掉以前的坏毛病,做一个言而有信的人。
美德小故事的读后感(三)
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自任为很好的一本书——美德故事,有时候我读到一个感人故事的时候我会掉泪,但是我读到一个承认错误故事的时候我会很高兴。这是一组关于诚实守信的故事。
到这里,我想到了一个令我非常感人故事叫“诚实节的来历”,我来给你讲一下吧!
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真是一个又悲惨又真实的故事呀!
在很多年以前,美国的威斯星洲梦特罗市里,有一个小孩名叫艾曼纽,丹楠的孩子。他出生不久父母就去世了。那个时候,丹楠只有五岁。就在丹楠走头无路的时候,有一名酒店老板收样了他。而且把收养为养子。
说时迟,那时快,三年过去了,他变得懂事了。有一次,他的养父杀了人,他的养父让说假话,他不肯,养父一边对拳打脚踢一边拿出绳子,把丹楠结结实实的捆了起来。然后他夫妇二人把丹楠吊了起来,
养父问你说不说,你不得话那你就去死吧。就算也不说假话。这时,夫妇二人左一鞭,右一鞭打,直到说为直。突然丹楠说“不,我不说谎”。然后头垂到胸前一动不动,夫妇这下慌了神。但是,纸是保不住火的,夫妇百般狡辩。最后还是以谋杀罪被的、逮捕,收到了应得的惩罚。(m.lizhi.com)
事后,蒙特罗市政府为纪念着宁死也不肯说谎的孩子,建造了一块纪念碑和一个塑像,他死的那一天定为诚实节。那块纪念上镶着这麽一句话怀念为真理而死的人,他在天堂永生。
现在,每到这一天,纪念碑前就堆满了表示哀悼的白色小花。每一个走过这里的人,都会摘下帽子,像这位无畏诚实者致敬。
宁死也不肯说假话,这需要多磨大的决心,多么坚定的意志啊。丹楠只个八岁的孩子,他能做到,我们更应该做到。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