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

时间:2017/2/9 10:33 分类:读后感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一)

  《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已看完,也和自己的老师交流过了意见。感慨很多,但由于自己的懒惰,很多东西都没有提笔写出来。

  全书由文字、图片、谱例组成。第一至七章为古代音乐部分,第八章为近代音乐部分,第九章为现代音乐大事记,三者有机地组成中国音乐历史长河的概貌。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从音乐艺术思想、语言、风格以及历史发展变化了系统的梳理和叙述。作者以音乐创作、音乐理论与思潮的历史发展及其风格和观念的演进变迁为主线,将广大音乐家在创作、表演、教学、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曲折发展历程,以丰富的史实和史料为依据,对中国音乐史上若干音乐史实作了系统的梳理。

  本书以大量篇幅记载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代表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指挥家、音乐学家和音乐教育家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他们的创造业绩,同时亦详略不等地记叙了歌曲、交响音乐、大合唱、民族管弦乐、室内乐、艺术歌曲、歌剧、舞剧、电影音乐等各类音乐体裁在新中国的发展轨迹。

  这次看中国音乐史,在人名与作品上,看的时候觉得自己特别明白, 一边看,一边觉得对近百年的音乐家一一有了个梳理,觉得:哦,原来以前一直唱的《飞飞曲》是黎锦晖写的儿童音乐剧中的一首歌曲。由于这次对历史背景、对剧情有了了解,觉得对自己的教学特别有用。

  我对于作者的写作的角度和方法在一开始就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并且一直带着这些疑问来看以后的每一页书,真的就验证了我的疑问。由于他的写作方法是:先略写政治文化背景、音乐概况,再单独的写一个一个的音乐家,而每一个音乐家则是由生卒年、主要作品、代表作分析、谱例四部分组成。这样的写法在写久远一些的二十世纪初的音乐家时,由于当时的作曲家都已作古,作品也少,不会出现跨时间段的问题;但是在写《和平颂歌》一章时,他写的是文革前的十七年,那些作曲家大多现在还健在,并且在各时期都有自己的代表作,此时还按那种方法写则会有时间段的交叉,冲淡了各时期的音乐的特点。劫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劫夫的《我们走在大路上》很好的反映了文革前十七年的音乐现象,可是,由于作者是孤立的写作曲者,于是将劫夫的语录歌等又作了很详细地花了很大篇幅介绍,可是这一部分是应该放在《万马齐喑》的文革时期的。从篇幅上看,《和平颂歌》时代的音乐状况,只有九页的篇幅,但劫夫一人的介绍就有十页。其实,普遍的音乐状况是作者应该重点加以分析、概括、总结,以提出自己的观点,给读者一个鲜明的印象。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给中外音乐文化交流提供了相当的篇幅,涉及到很多领域,对展示音乐发展的全貌是至关重要的。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二)

  音乐史是人类重要的文化现象,历经了漫长的岁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着,当人们面对这样一个复杂庞大的历史性文化现象时,总会让我们产生许多思索。

  我国许多音乐学家投入到这一文化的探索和研究,其结果造就了一篇篇、一部部的音乐史巨着。本书共分十六章,一至四章分别论述了古代和中世纪音乐的主要现象,包括古希腊和罗马的音乐;中世纪教与音乐;复调的诞生和发展,以及14世纪新艺术蓬勃兴起。五至七章,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论述了勃艮弟乐派、弗兰德乐派、以及教和反教的各种音乐。八至十章,涉及巴罗克时期,重点在于歌剧的诞生和早期发展、器乐的状况和晚期巴罗克的两位音乐巨人---与亨德尔。十一至十二章,论述了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首先对古典前期有所论述,然后分别讨论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特别是贝多芬给予了较多的篇幅。十三至十六章,对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进行了比较细致的讨论,不仅涉及了众多的音乐大师,也对重要的音乐体裁的发展线索进行了梳理。勿需质疑,这本音乐史概述全面而详细。回顾音乐史学的发展过程,可以知道它是由资料收集和故事记录开始的。从对音乐史的相关资料我知道,许多音乐史都史以故事的形式记载音乐起源、发展以及伟大的作曲家。萌芽状态的音乐史学最早在出现初形,到18世纪时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史学。19世纪音乐史研究进入成熟时期,这时期中世纪的音乐成为研究的重点,作曲家的传记也更加完善。20世纪后音乐史开始有了的研究方法,研究领域的扩展和多样性都是20世纪的音乐史的特点。二次世界大战后,音乐史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史料规模空前庞大,音乐史和相关学科有了更多的交流与融合。这就是音乐史的一个发展过程。当我们现在来回顾音乐史学时,明显可以感受到这项工程的浩大和。整本书注重风格研究这一音乐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把音乐风格演变作为音乐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过程,描述从古代文明到20世纪这一过程中,不同时期出现的不同音乐现象,把风格作为重要话题。这本书,对于理解不同时期的风格及演变,乃至更多地去理解音乐,有很大的帮助。作者已阐述了自己编史的目的是为了力求在阐明作品意味前提下,概要的勾画出音乐史的过程。作者在描述音乐的同时,也告诉大家一定要重视音乐作品风格在音乐历史发展这一历程的重要作用。看音乐史必须从音乐的起源看起,而音乐史至今也是一个扑朔迷离的问题,早期音乐史料少,且不能提供一个有效的研究基础,只能凭极少量的记载,辅以一些雕刻、建筑来追溯古代音乐,当然这是难以令人信服的。音乐经过多年的研究,书中把它划分为七个时期:古代时期、中世纪时期、文艺复兴时期、巴洛克时期、古典时期、浪漫主义时期、20世纪现代时期。这样划分,对于把握每一时期的音乐家和音乐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书中对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进行深入的描述。浪漫主义对于对音乐史来说是一个崭新的时期,它伴着、社会的巨大动荡而产生发展。浪漫主义音乐的一个重要特征既发掘民间艺术。许多国家的作曲家对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间音乐产生强烈的兴趣,把丰富的民间音乐作为写作素材。但各学者对浪漫主义音乐史的研究说法不一。因此此问题尚存争议。在书中,我们可以深刻感受到随着社会不断向前发展,音乐也随之进入20世纪的大潮中。20世纪对科学技术对创作工具、音乐表现手段、方式等方式产生极大的影响,音乐发展与科学技术紧密联系。20世纪音乐对古典音乐的一种反叛。社会上普遍存在一种意识形态,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种没落的现象来看待。这种也不可避免地反应到专业音乐界中。把20世纪音乐作为一个专门的章节来阐述,这代表了我国对音乐观念的一种进步,从不接受到接受的一个过程,是渐渐以一种正确的观念来看待20世纪的结果。音乐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它的艺术的美决定了它的价值之所在,这种价值是可以使全人类接受的。当然也可以为中国人接受,因此音乐史研究必将在中国长期开展下去。也对我们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国音乐史读后感(三)

  这部着作在秉承了音乐史学通史体例的同时,又具有一些独特新颖的特点。

  一、秉承传统体例,按朝代分章编写

  这部着作按历史时期分八章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史的发展: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在远古时期一章中,主要介绍了远古时期的音乐考古资料、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中国音乐的起源,在引用翔实考古史料的同时,在某些问题上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如关于音乐起源的问题。在剩下的七章中,内容上存在着相似的地方,那就是分别介绍各个时期的代表性的音乐形式、民间音乐、音乐机构、乐器的发展、乐律学、音乐表演艺术、音乐思想。

  二、引用详实的史料,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来源

  引用详实的史料是这本书的突出特点。在以往的音乐史教材中,更多呈现的是作者的叙述性文字,引用的史料较少,在这部书中,作者以丰富的史料来论证有关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每一个观点,论据充足,论证有力,有助于学习者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达到对知识点更好的把握。作者不仅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而且还引用了大量的音乐考古的图像资料以及乐谱资料,有助于学习者获得更丰富的知识。

  三、突破传统、勇于创新

  在此书中,作者并没有墨守陈规,而是通过大量的史料来验证音乐史的每一个问题,大胆的对以往的音乐史观点提出质疑,并呈现了自己的观点。如在第一章远古时期中,关于中国音乐起源的问题,在以往的研究者把音乐起源归结为异性求爱说、劳动起源说、语言抑扬说、模仿自然说、信号说、巫术起源说六种,而作者认为新的研究应该把艺术的起源与人的起源结合起来,需要把音乐的起源放在人类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观察,并提出了新的观点: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这是根据已发现的中国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及可参考的历史音乐传说对中国音乐起源问题做出的探讨性的看法,更具有说服力,更接近中国音乐起源的现实。在如关于商汤时着名的乐舞《大濩》,在传统的教材中,一般认为这部乐舞是歌颂商汤率领命中推翻夏桀功绩的乐舞,但是作者根据甲骨文中的资料以及商族起源的历史传说,认为《大濩》并非如《吕氏春秋·古乐》所说,是一部歌颂商汤的乐舞。而是一部关于商族起源的史诗性乐舞。

  四、客观公正、实事求是

  作者对于问题的探讨本着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对于每一个问题的研究,作者首先列举有关该问题的不同的观点,然后通过史料给予论证,并不是主观臆断,而是有详实的史料依据,使读者感受到理论来源地科学性与真实性。对于一些结果并不明确的问题,作者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并在文章中指出该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

  五、与时俱进、视野开阔

  作者在以往音乐史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增添了一些新的内容,并吸收了一些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如在乐律学方面,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理论、古琴纯律问题、宋代燕乐调的变迁,元曲六宫十一调、明代的九宫等,对以往的乐律学理论进行了补充。另外,书中涉及到了音乐史料、乐律学、古谱、音乐考古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六、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治学精神(m.lizhi.com)

  书中丰富的史料的引用以及对问题的探讨,不仅彰显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扎实的专业基础,而且也折射了作者从事研究的勤奋严谨、认真严肃的工作精神,为音乐史学工作者树立了榜样。因此可以看出,作为一名音乐史学工作者,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开拓自己的视野,掌握与专业有关的各个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有严谨、严肃的治学态度。对于问题的把握,不仅要肯定前人的研究成果,而且要善于提出问题,而问题的提出并不是盲目的,而是有理论依据,论据必须要充分,并且有说服力。对于问题的探讨,要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态度,并做到对问题的深度把握,把握问题的来龙去脉,只有这样才能尽到一个音乐史学工作者的职责,为中国音乐史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