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时间:2017/1/17 10:20 分类:读后感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
说实话,并没有看懂这本书,所以起了个干巴巴的名字。他的核心思想,勉强可以理解“单向度的人”这个题目,剩下的论证和结论,也是从译者的话中看出。
先讲我看懂的部分。虽然这本书是上个世纪70年代的作品,但反应的现象或内涵在如今也不过时。“单向度的人”,根据我的理解,是说在现代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下,由于技术的进步造成的单面性,控制性加大,人们生活趋于统一,人们的思想变得的单向,批判性思维被扼杀。这是对的。如今的人们,由于工业技术的巨大进步,商业文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相似,包括喝的、吃的、住的,环境的统一加剧生活方式的统一,工作的统一加剧思想的统一,在一个貌似自由其实被压迫和奴役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沉溺于舒适的环境,而接受被压迫的命运。放弃对如今生活的否定,放弃自己的批判性思维,也放弃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性。而如果从社会和历史的层面来说,由于工业社会的极权主义和压制性控制,社会的另一种历史替代性选择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小。
从21世纪来看,我们的确这样。网络的普及,看似让人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更多的言论自由,但实际上,它加剧了人们思想的单向度性、片面性。人们在浅薄地了解事件之后,被一些公知、舆论、甚至媒体或媒体后的势力所操纵,没有自己的思考和结论而被动接受已有的结论。思想的被操纵,其实是非常可怕的,它让人变得麻木不仁。
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巨大统一,使得人们丧失了理想。或者说理想也被工业现实所浸染。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优秀的人生、更完美的伴侣,这些是理想,还是社会给我们的任务?
从教育和文化的层面来讲,过去,教育和文化是属于上流社会的,底层人民没有受教育和享受文化的能力和机会。这从另一方面阻止了文化与实际社会的距离,保留了文化相对于社会的另一维度(来自译者)。这是古代愚民政策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成为普及化的内容,文化也走下“神坛”,人人识字,人人也可享受文化。但这就加剧了文化的单向度。文化与现实愈趋统一,文化中的对立、批判性就越来越少。而教育中存在的意识形态教育,更多地服务于政治。
我不想讨论失去批判性思维会怎样地阻止社会的发展,这是个哲学问题,相对来说我还没有足够的认知能力认识这个问题。但是,缺少批判性思维,对个人生活、对社会大众和整体,都存在弊端。对于个人来说,缺少批判性思维,加剧单向度思维,会使生活片面化、单一化。个人自己的观点越来越少,而更多的是人云亦云。会使人失去创造性、艺术性、创新性。真正成熟的人,明显特征是思想独立,对自己的生活和社会有着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对人生有更多的感悟。但单向度思维造成人浑浑噩噩,被奴役而不自知,被束缚而无法摆脱,焦虑而无解。对社会来说,单向度的思维会加剧极端化,造成社会的不理智和压抑。
发达的工业社会,也导致政治的单向度性。即使是两党制,政治倾向也越来越相近;即使是无产阶级政党,也在逐步放弃暴力革命的方法。似乎政治正在趋于中立,用中国的话说,就是中庸。由于单向度导致的政府势力、国家能力的增强,所有事物被分为合法和不合法;由于民主的发展,为了更多选票而改变政治倾向。而过于民主就是好的吗?请参见最近的英国公投脱欧。政府管控职能越来越扩大,其实这在考研政治书中讲过。看来哲学也可以化成浅显易懂的结论。(m.lizhi.com)
这本书有些章节是从语言分析的角度和哲学任务的角度分析单向度的社会。其实这点基本是完全没看懂,太过于抽象性了。其中说到的“概念”,似懂非懂,好像是在说一个概念被预先定义,所以失去了其他可能性,这也是一种单向度的表现方式。以及各种缩写名词,比如UN,由于预先定义,而使人会联想到它特定的含义,导致无法从整体和全面的角度思考和认识联合国。
而从哲学角度来讲,书中提到的“终极因”等词,我就完全无法理解其含义了。还有“元词语”,貌似是指对日常用语或者现存语进行预先解释的问题。整本书,看懂了开头和结尾,而中间的论述没有看懂。我现在才认识到,原来老师说的哲学也需要天赋来学习是什么意思,要能理解,并将自己从现实中抽出,还要具备清晰的思维和逻辑能力。
最后译者说,现今社会,批判性思维和反抗意识只能在年轻人和学生身上还存在,因为他们受到这个社会的影响还小。我想说,已经不是这样了吧。至少在中国,我只看到被高考制度所制造的模板。丧失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和自我约束的能力,随波逐流,没有梦想,这才是中国大学生的普遍写照吧。虽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反抗的精神和种子早已从年轻人的心中拔除。“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这是大学的要义,大学生的要义,可现在还存在吗?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