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

时间:2016/12/30 10:09 分类:读后感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一)

  《爬上豆蔓看自己》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初读《爬上豆蔓看自己》,有很多朦胧的感悟。书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的我有着很好的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她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点滴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教育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秉承这样的教育思想,高老师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思考着的人,成为了“教育即生活”的验证者。因此,我们可以从高老师的日记中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动可能由教师的一个突发奇想、由幼儿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由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由一些突发事件等引起、贯穿的。同时高老师也是一个爱玩的、热爱生活的好老师,她常常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曾经玩过的游戏转嫁为活动内容;将电影、电视剧、日常待人接物的所闻所想转化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高老师在日记中还提到:有一种路必须走,那就是亲自去体验,体验前人的经验是内化,内化前人的经验,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自身的发现是创造。

  高老师告诉我们:“一个孩子如果只有一种情绪或是只有一种表情,如果总是生气、总是尖酸、总是喜悦而热切,可能就是问题的征兆。有事难过悲伤表示孩子有依附他人与在意他人的能力,而这些情绪是抗发展的象征。感觉不强或没有变化,则可能是情绪低落的早起象征。

  “如果孩子一直像仪式般或刻板的按照某种游戏的步骤,以同样的方式使用同样的东西,那么他可能正处于情感漠然的状态,需要特别的帮助。孩子逐渐增加一个游戏的复杂或适度地变化游戏,这显示有足够的安全感。这种内在的安全感让他能跟环境嬉游。

  “如果孩子从来不探究环境,从来不去碰一碰禁忌的东西,他可能是因为害怕被处罚或因为过度发展的良知而不敢或不想去做。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把握正常发展所需的对某些事物的界限也就是了解。”

  “孩子偶尔会拒绝成人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想法或看法,甚至提出抗议,但是最后总会屈服,这表示孩子的社会发展良好。一味接受大人的命令或限制而从不反抗,则暗示着孩子过度的焦虑、恐惧或自信心的低落。”

  “孩子常常喜欢单独玩并不意味着孩子有问题,只要他不是因为过度害怕与同伴互动或极度缺乏社会能力才自己玩。同样一个表示自己比别人优越的孩子,可能是在寻求自我肯定,或可能觉得自己在失去一些特权或特殊的地位,或觉得自己无法实现父母过高的期望。”

  “如果无法专注于一项活动,很少完成一项活动或很少有始有终第完成一件事情,那么他就需要帮助。”

  “不管在哪一个家庭或哪一种文化里,发展正常的孩子都会以适当的方式对自己有特殊意义的人知道自己爱他们,以及觉得生命与世界是雨露埃尔满意的。但是过度的情感表达,可能暗示孩子对自己与成人的情感依恋关系有着不确定感。”

  “孩子是否能享受生命中美好的事物?探究新环境、探究新事物等都是美好的事情。”

  看到这些指示,我想那些对孩子生活上无限照顾、学习上却要求苟刻的家长是不是该调整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呢?正确面对孩子这个年龄力所能及的事情,培养孩子这个年龄可以培养的能力,如生活自理能力,发现美好事物的眼睛,享受美好事物的心情。其实,很多孩子自己的事情完全可以由他们自己做主,家长可以跟孩子商量着做,如吃什么样的早饭、穿哪件衣服、要不要把玩具借给小朋友等等。家长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多给他们一些正面的、真正的关注。家长应该爱“真实”的孩子,而不是仅仅爱大人理想的或期待的孩子。

  面对孩子幼小的心灵、稚嫩的思想、脆弱的情感,不仅家长需要细腻、再细腻老师也需要哦!老师需要抛弃那种旧的教育观念:无论我做什么,只要是为孩子好就行了。这份“好”不应该让孩子长大成人后才去回味、体验和理解,而应该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让他们从小就能感受到并喜爱这份好。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太粗线条了呢?我们很少探究孩子那敏感的小脑袋里究竟有什么奇妙又丰富的想法,我们很少思考该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如何引导他们想得更多更深。有人说:“反思是个总结教训、积累经验、改进方法的过程。”多学习(向其他老师和家长学,向书本学,向网络学……),多看书,多反思,多动笔。相信任何一位老师在教育孩子时都可以变得更冷静、更睿智、更从容!其实幼儿教育,真的是一件需要细心、耐心、爱心、童心、责任心的事情。

  我觉得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

  日记里体现出来的教师职业理想是美好的,其中阐释的教师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性也是充满快乐的职业。如果我们都能经常“爬上豆蔓看看自己”,冷静地旁观,经常地用心反思,经常地回忆往昔,经常地彼此对比,不知不觉就会有很多感悟。成长就是从旁观自己、反思自己、回忆自己、对比自己和孩子的过程中悄悄进行的。

  如果每个人都能像高老师一样经常爬上“杰克的豆蔓”看看自己,或许今天的教育又将成为影响未来成长的潜在因素和动力,不能轻视自己的一点点感受、一点点体会,因为它们是我们自己的声音!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二)

  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书《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完这本书以后,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震撼、反思。下面我就这本书谈谈我的感受。

  这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部分:教育是日复一日的坚持(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第二部分:淡淡的菊花香(介绍了作者的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眼神中的意味(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活动中的机智(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因为爱而幸福(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生命的感怀(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

  在这本书里,高老师详细叙述着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同事交流中的喜怒哀乐,也记录了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在日记中,不时散发出的那种深厚浓郁的真情实感,让人无限回味。字里行间,作者从未提及到“爱”,却让人觉得处处洋溢着爱:对孩子细腻的爱,对工作自然的爱,对生活积极的爱!我觉得这正是我最感慨的地方。坚持幼儿教育工作有14年的我,做为一个一线的老师,其实真的不容易,专业、信仰、享受,这也许是我坚持下来的理由。

  在日记中,也能看到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协作和沟通。从高老师的日记教会我很多东西:如在教学活动中的随机应变;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教育是种充满智慧的生活,在平时的日常活动、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看了这些日记后,感触颇深,也许我们做不到高老师的那种境界,但作为幼教工作者关爱每一个孩子,是我们职责也是我们所必须做到的。十几年来我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让我感触最深得是高老师的招牌动作:弯屈着身子,轻声询问:“你看这样好吗?”“还有没有不一样的办法?”……这种动作、这种语气,让我不禁反思起了自己,跟孩子们相处的场面像镜头一样一个个闪现在我的眼前,这件事情处理时语气硬了点、那件事情处理时眼神少许温柔、可亲……哎,很后悔,不知道孩子们会不会有什么想法。马上开学了,等孩子们来到幼儿园,我一定用最真挚的爱最热情的笑容迎接他们,知错能改,还是一个好老师嘛。

  看了这些日记,给人的感觉是,从事幼儿教育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幼儿园生活是多彩的,灿烂的。幼儿教师的职业是阳光的职业,是有挑战也是充满快乐的职业。我们所得到的这种感觉是建立在作者美好的职业理想的基础之上的。对孩子充满爱,充满关怀,对孩子给予宽容,给予理解,给予展现自我的机会,这就是一种新的儿童观引领的职业态度,有了这种职业态度,就有可能去享受职业,而不是忍受职业;去迎接职业生活的挑战,而不是回避职业生活中的困难。读了这些日记,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职业理想不是文字上的,不是口头上的,而是融入到每一天的具体的行为之中的。是职业理想在支撑着作者的工作和生活,是职业理想在引领着作者去反思和不断努力。我知道这不是每个人都在教育上有如此的悟性,日复一日坚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需要有伟大的灵魂的,用积极的心态对待孩子、给予孩子细腻而恰当的关爱、用尊重和平等的态度面对孩子,这些看起来简简单单且溶化在日常琐碎中的品质,并非任何人都能够做到的。

  但作为我个人,不求做的轰轰烈烈,但求踏踏实实,在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我正努力寻找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也正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我对这一职业的热爱,在平时的日常活动和生活中要处处留心,做个有心人,多给自己“照照镜子”,收获会更多!


爬上豆蔓看自己读后感(三)

  偶然看到一本书《爬上豆蔓看自己》,作者发日记的形式、以朴素的文字记述着一名一线教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只言片语中透露着她的教育信仰。

  本书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丛书之一,是一本充满感性色彩又令人深思的一线幼儿教师的教育日记,作者详尽地叙述了自己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以及对日常生活中的各个环节的感悟与反思,记录了一个普通幼儿园教师在和孩子、家长交流中的喜怒哀乐,自己专业成长的足迹,对生活、工作以及生命的感悟与体会。本书真实反映了幼儿教师的生活原貌,从个案的角度记录了幼儿教师的成长历程。全书共分六部分,第一、二部分介绍了作者的理想教育生活和日常教育生活;第三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第四部分介绍了作者在教学中的感悟;第五部分介绍了作者和家长的爱心联系;第六部分抒发了作者对生活意义的思考。班级人数的多少、现实条件的差异对于教育有着影响,但正因为有这样的一名爱思考、爱学习、爱生活、爱孩子的老师造就了这样班风班貌优秀的班级,让人们不得不相信教师仍然是教育的决定性因素。《爬上豆蔓看自己》中浓厚的生活气息,教师良好的反思和学习精神对于新教师有着推进作用。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其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我作为一个一线幼儿教师看了这本书后得到很大感触。

  一、美好的教育理想,坚定的教育信仰教育在目前还是我的职业,一份谋求生活的工具。工作中令自己欣慰的事都是:我的指令得到很好的回馈、我组织的活动吸引了孩子们的兴趣,面对孩子我有了更多的自信……而从作者的言行中可以看出,教育对其而言是一种信仰,她的文字中给人的感受是,从事幼儿教育事业是一种意志的磨练,更是一种享受。她能更多真正的从孩子出发,当看到孩子的表现没有预想完美时,她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在诸多篇日记中都能看到作者一一讲述每名幼儿的进步,将理解、宽容孩子贯穿在现实生活中,而不仅仅是放在嘴上。因此,她能走出常态,坚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二、教育过程生活化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一个偶尔的灵感顿生而成的论文,教育是一种行为日复一日的坚持”、“教育的上品,往往不着痕迹,将自己融入教育,将教育融入自然”……秉承这样的教育思想,作者是日常生活中思考着的人,作者的教育即生活(或反之:正因为作者是日常生活中思考的人,促就作者有这样的教育思想)。因此,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很多的教育活动可能由教师的一个突发奇想、由幼儿的一个不经意的行为、由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等引起、贯穿的。同时作者也是一个爱玩的、热爱生活的教师,于是她常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自己曾经常玩的游戏转嫁为活动内容;将电影、电视剧、日常待人接物的所闻所想转化为反思自己教育生活的良好媒介。(m.lizhi.com)

  三、自觉良好的学习精神读完整本书,无不为作者高昂的学习热情、广阔的知识面、对于专业理论书籍的研读,用心感悟所打动。同时作者的成绩也成为学习使人进步的良证。一本书、一个章节、一个细节甚或一句话,都能引起作者的共鸣、思考,并成为其日后教育生活的指导。也成为自己阅读专业书籍的一个指明灯,翻开那些一时兴起购买的如今却时常束之高阁的书本,对比之下,很大的讽刺。每本书都要慢慢品、慢慢回味,理论的最终作用在仍于指导实践。读完《爬上豆蔓看自己》感触很深,作者基于自身经验进行的讲述与反思中所折射的教育信仰是顺应当代幼儿教育发展的、是很多人所不及的。它让我的思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激发我去反思、体验自己生活和工作的价值和意义,让自己真实地活着,做真实的事情,用自己真实的声音生活,用自己真挚的情感从事教育,形成自己个性化的教育生活。

  一次阅读并非完结,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这本书是一线教育者的一面镜子,需要我们不断对照。因为我知道我是喜欢我的职业,我也能从观察、了解并理解孩子的过程中获得极大的幸福。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