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哑奴读后感

时间:2016/12/26 11:19 分类:读后感

  哑奴读后感(一)

  闲来无事我读了三毛的《哑奴》这篇文章,让我十分感动。

  故事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哑巴,他是个奴隶。成日受到非人的待遇。但他又是那样淳朴,善良,他会默默地帮助他人晾衣服,补羊圈的洞。人人都嫌他脏,把他随意买卖。

  这种待遇是谁也受不了的。那里的人为什么要这样对他?我既惊讶又恼怒,为什么?特别是当三毛见他被卖走时,送他了一条软毯子,他马上跑回去,把毯子给他的傻太太和孩子们看,叫他们摸摸毯子有多软多好。看到这,也不知为什么,我竟自己流下泪来,也许,是哑巴的父爱,也可能是因为觉得他太可怜了。但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了,这样的世界中,还有爱的存在。

  我十分同情哑奴,他为了家庭的生活,学会了一手水泥匠的手艺。在他的头上已经有了白发。我痛恨那些无礼的沙哈拉人,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他们,社会是多么黑暗!“他们生下来就是奴隶。就是为人干活的”有人这样说。但那是奴隶社会的认识,难道现在仍然如此吗?

  但是,有一点令我高兴,因为那个奴隶自身,就犹如黑暗中的一盏灯,如果人人都这样,世界将更美好。因为奴隶有爱,在那种社会中,还有爱。

  沙漠中的奇葩常常听人说起三毛,听说她的随性与洒脱,听说她的偏执与执着。如今第一次捧起她的书,第一次从她的故事中感受到这样一个特立独行亦是平凡真实的女子。《撒哈拉的故事》讲述的是她在偏远沙漠所经历的一系列有趣的生活故事。难以想象,在酷热难耐、物资匮乏又偏僻落后的撒哈拉,她与荷西竟能活得如此有滋有味,乐趣横生。我想,这都源于她对生活的热爱吧。她用廉价的小艺术品把沙漠中的陋室装扮成宫殿,用自制的木头家具组成一个温馨的家。其实三毛也只是普通人,在《白手起家》一章中,讲述了她刚来到这个陌生的小镇,刚踏进这个不能再简陋的小屋的失落和灰心,那儿物资非常欠缺,一切物品都贵的惊人,特别是水,而她们也并不富裕,日子的艰难可想而知。但勇敢的三毛很快就对新生活燃起了希望,白天荷西在外工作,她,单独一个人去市场拖回别人扔在路边的木料,每隔几个小时便去守着它们,殊不知这些木材原是装棺材的木箱,得知真-相后,她俩哈哈大笑,反而更喜欢自家特别的新桌子。这样的笑话她们闹了不少,让人在莞尔的同时也被他们的乐观所感动,沙漠生活自是不易,背后的辛酸我们又如何真正体会呢……撒哈拉的生活除了艰难更是寂寞,没有与外界联络的设备,没有真正的朋友,除了常常不在身边的荷西,这里更没有懂三毛的知己。在这个荒僻的小村里,当地人思想落后且迷信,善良者有之,但更多人往往以自己的利益为重。《哑奴》的故事完全地表现了这点。当地的土财主们肆意差遣奴隶为自己挣钱,而三毛不顾当地人的劝告与哑奴一家成为了朋友,因为她看不惯如此践踏人权,她常常给哑奴送去食物,请他来家里做客,偷偷塞给他钱,哑奴一家感动万分,而三毛却为此愧疚,她只能用这种方式给予他们帮助,而无法真正改变他们的生活。三毛的善良在当地被视为异类,因为从没有人会和奴隶走得那么近。可是三毛不在乎,她与荷西依旧与哑奴来往,没有人懂她没关系,她愿意承受这样的孤独。她一个人的力量太微薄,最终的结局哑奴还是没有逃过被交易的命运,临走之际,三毛哭着把一条彩色大毯披在哑奴的肩头,哑奴却挣脱枷锁把东西都递给妻与孩子们,竭力想要跟他们说点什么,但他发不出任何声音……就这样,他们只能泪流满面地望着他离去。孤独或是寂寞这类字眼,在整本书中几乎都没有出现,但沙漠里的三毛一定真切地感受的到。她愿意帮助她们,教她们读书写字,为她们治病施药,却从不被她们顽固、落后的思想和行为所同化,她自始至终保持着自己心灵的自由与纯净。三毛,这个热爱生活,乐观开朗,拥有宽容胸襟的智者;这个享受自由并承受得起孤单的行者;是一朵盛开在沙漠的奇葩。


哑奴读后感(二)

  作家三毛的文字总是在感性中透着对生活的深思。就如这篇《哑奴》,在娓娓道来的文字之间,你所感受到的,是三毛内心里的咆哮——对于人性的一种不平等。这种悲愤,也在我阅读完后,不停击打、碰撞着我的心灵。

  哑奴,是三毛在撒哈拉沙漠上偶然结识的一位黑人奴隶。当地人对于奴隶,十分不屑,潜意识里,怎么侮辱、蹂躏他们都不为过。这时候,三毛出现了,她的到来给了哑奴一个新的希望。在三毛的帮助下,哑奴脱离了旧日的孤独,对未来也有了新的向往。哑奴虽然是个哑巴,但他却十分博学且心灵手巧。但命运多舛,哑奴的一生注定充满坎坷,正因为他的心灵手巧最终导致他被贩卖到远方。三毛想救他,却已是心有余力而不足,只好带着悔恨的泪水目送着哑奴的离去……

  三毛的笔触,刚柔并济。在她细腻的文字描写中,哑奴身残志不残,就如他对三毛打的手势中所传递的信息一样:“我的身体虽不是自由的,但是我的心是自由的。”他向往着有一天,自己可以摆脱种族歧视的束缚,人们可以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彼此。可惜的是,哑奴这一生已经没有了峰回路转的可能,只有囚禁在心理的枷锁里,孤独终老。而在他渐渐老去后,回忆往昔,在想到自己与三毛的交情时,应该会欣慰至极——

  中年时,有那么一位理解我的朋友,曾经照顾过我,而我也可以与她互相帮助。即使我的力量是那么微薄,只能帮她一家解决一些生活上的困难,但我都已经心满意足了。至少,还有人愿意接受我的帮助;至少,我还可以用双手去为别人带去欢乐。与她相处的过程中,我接受了施舍——是她对我爱心的给予。第一次有人让我知道,原来人与人之间可以相处得毫无隔阂,甚至是几个简单的手势,对方就能默契地领会我的意思。

  细细地品味这篇文章,其实三毛在无形中帮助哑奴找回了尊严。尽管哑奴的肤色无法改变,尽管他只能在他人的奴役、谩骂中苟且偷生,但他的一生有家庭的温暖,有三毛的友情,就已经不再孤单。

  有时,当他人身陷困境,我们实在无能为力时,那就给予他们一份温暖,一份理解吧。他们会把一份感激永远珍藏在心,带着幸福,奔向前方。


哑奴读后感(三)

  三毛在《撒哈拉的故事》散文集中于我的印象一向是敢想敢做,性情极度率真的女子。她可以利用随身携带的现代药品在沙漠中充当医师足以见得她得自信与敢做,她冲回去在黑夜寒冷的沙漠中拼上性命要救起荷西……

  但是,她对于这样的世代延续的蓄奴制也是这般的。……这般的?这般的不知所措。迷惘。

  就是因为这样才更加让我低落。那个世界不是童话,最终“正义没有战胜邪恶的力量”。

  在这一篇文中,最终他走了。他企图挣脱过!但是人的双腿跑不过吉普车的速度,他一个人挣扎的力量抵不过财主和封建制度的束缚。

  留下那一抹彩色的毯子。还有纸质的金钱在沙漠中飘扬。——愿那些爱飘落在沙漠、世界的没一个角落。无论哑奴被贱卖到何方,永不分离。

  我以为。三毛用一个哑奴,更是代表了整个奴隶的阶层。

  他们之间不乏有心灵手巧的人,可以作为技工,也可以作为画星象的人。他们之间不乏有聪明智慧的人,显然未曾受过教育,却可以在地图上直指到正确的地域地区。但是,他们有再多的思想情感,再多的知识想法,都是无法言语的。所以为哑奴。

  从皮肤黑黑的小男孩开始,就是他们的命运。——不被允许发言,不被允许有自己的观点。只要你做,只要你按照我所说的做。对,就是这样,要一言不发,一声不吭。对,奴隶,这是你的宿命……

  久而久之,我想所有的奴隶也都不会讲话,或者像是那个哑奴的太太一样,是“装疯卖傻”的了。

  一个时代总是可以使这个时代的人有了鲜明的印记,那么一个阶层的人也会有他们的印记。像是哑奴,以及他的家人,那个白痴太太,两个还天真的小孩,一个已带上枷锁的大男孩。

  所以,作者心疼了。以致于无力了。

  我接连读了拦车人的故事,再加之这个故事。心里的涟漪更是久久不肯散去了。

  那个守着旧自行车,在狂沙中拦车的男孩。还有这个在沙漠中衍生的悲苦阶级……

  ——谁不愿意载着自己心爱的单车,遇上好心的人,搭乘车回到镇上。不让单车淹没在黄沙中,也保存自己。都不会心疼。

  ——谁不愿意有社会地位,与家人幸福相守。用微笑赢得尊重,也感受微笑,感知温暖?

  只是不是每一个沙漠中开车的好心人都有足够大地车装载下求助人的自行车。纵然她非常乐意帮助。

  只是不是每一个在沙漠中的文明社会成长的人,都有足够的能力和影响力,可以彻彻底底地解放每一位奴隶。

  解放他们的身体,释放他们的灵魂。

  我终归,是不够强大的。所以只能在合上书时潸然泪下。这是一种心疼,更是一种无奈!

  平等,怎么就如此之困难!生而被予以的身份,你怎么就如此沉重!

  仅是一篇心里的凌乱独白。早已词不达意。(m.lizhi.com)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