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文章读后感
时间:2016/12/22 09:31 分类:读后感
教育文章读后感(一)
有了生命,必然要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下去,生命是生存的前提,一个人在社会上生存下去,就必须在社会中建立各种各样的关系,不可能独立的作为个体而不与外界发生任何联系地说在这个地球上,也要依靠一定的物质基矗
俗话说:“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有了生命,生存——生活才能得以延续。生活多姿多彩,生活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在于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去对待?有的人富贵一生却终身愁眉苦脸,有的人生活拮据却过得津津有味。幸福与不幸福并不只能个用金钱来衡量,在离不开一定条件的物质基础上精神生活也要得以充实。幸福的生活需要自己用双手去创造,用正确的心态多国生活中的每一天,相信自己总能凭着自己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叩开幸福大门的钥匙。
“三生教育”给予了我很多体会:我珍惜着自己的生命,虽然有时也觉得碌碌无为,让时光轻易悄悄的在脸上留下岁月的痕迹,也会去做一些明知道没有意思却还要坚持做的事情,我想这也是生命经历了应该积累的一笔财富吧!只有知道虚度了光阴才知道珍惜时间。现在大三的我在用心对待着每一天,做自己该做的,虽然在我搭建以后美好生活的桥梁中生活会跟我开玩笑,出现一段段插曲,让我摔得全身酸痛,筋疲力尽,心也很痛。但我相信:我需要在挫折与挑战中学会坚强,学会成长,学会含着泪微笑。我需要的是时间,用美好正确的心态来愈合伤口,生活中没有过不去坎,就算我什么都没有了,我还拥有生命这笔财富,还没有人剥夺了我生存的权利,也没有人阻挡我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属于我自己的幸福生活。笑对人生,人生也会笑对我。
阳光总在风雨后,为了实现我美好的生活,我会好好的生存,珍重自己的生命,为生命创造更高的价值。
“三生教育”即生命的教育、生存的教育、生活的教育。生命是人生的开始与结束,生存是人生的承受与挑战,生活是人生的付出与收获。人,只要你活着,就必须面对生命,生存和生活。因此,我们一定要理解其意义,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而教育,则是一种手段,借助这一手段,让所有的人来:关爱生命、懂得生存、学会生活。
生命的教育,要求我们的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传授正确的生命观,教授学生认识生命的生老病死,认识生命的短暂与可贵,告诉他祖先的训导: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帮助他回忆自己成长的点滴,让其知道生命的来之不易以及自己的价值。使他记住一句话: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启发他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关爱生命”是我一直都信仰的话语。不仅是我,也包括你和他。
教育文章读后感(二)
经常苦口婆心地劝导学生要多读书,可作为语文教师的自己却疏于读书,这不能不说是让人羞愧的事情。这一学期,学校为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启动了“教师素质年”的活动,其中有一条便是鼓励和规定教师读书,这对我这样的懒人来说真是一件好事,因为在这种“压力”下,我竟也认真地捧书而读了起来——先是大纲、考纲、课程说明等基础性的东西,接着是教育大家的教学随笔,再就是些教育前沿问题的论文集。“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感受到语文教育知识的博大,就越来越意识到自己肚子里墨水的低浅——最后,干脆捧起了大部头的《西方教育思想史》,欲从教育的源头学起,以期弥补自己的不足,当然,这并不是能一蹴而就的,心急也吃不了热豆腐,慢慢来,先把已读过的书消化消化,写写心得、谈谈体会,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读点书,难免就有点体会,有点体会就把它写下来,一曰消化、二曰反思,这是促进自己专业成长的终南捷径,也是不二法门——《语文教育论文选》就是这样一本让我感触和反思颇多的书。这本书是着名的语文教育专家王世堪写的。王世堪,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5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中文系,长期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和研究工作,曾任《文科教学研究》期刊主编、广西教育厅副厅长、广西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广西教育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现为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顾问。
亚里士多德说:“知识来源于惊异”,我对这本书的“惊异”也是从王老师的履历表开始的,具体说来有二:一,这是一位成功的语文教育大家,他的成功之路是如何铺就的?二,这是一位老专家,在新课改的背景下,他的语文教育思想可借鉴之处有哪些?我便是带着这两个问题读这本书的。
这本书是王老师的一本论文集子,收录的文章中有谈语文教育历史的、有谈语文教育现状的、有谈语文教育思想的、有谈语文教育方法的、还有语文课堂实录与点评的……总之,文章均是从语文教学中来,或反思、或探讨、或总结,凡有所思,皆成文章。我从这些文章中找到了上面两个问题的答案。
第一,如何成为一位成功的语文教师:成功的语文老师与他精湛的业务素养(“业务素养”是颇让我震撼的一个词)是分不开的,只有苦练基本功,提升自己的业务素养——有了精湛的业务素养这一基础之后,我们方才能谈得上走上成功之路。在这本书中,王老师有三篇文章专门谈这一个问题,他为我们指出了走上成功之路的方法——成功是一个阶段一个阶段苦练出来的,先要全面打好教学业务的基础,接着要学会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研究能力,最后要学会形成教学上的风格特色、甚至是教学流派,在高屋建瓴地谈了这么一个方向后,他还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具体小点,这些,青年教师均可作借鉴和学习之用。
第二,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看待和借鉴老专家的语文教学思想: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是有些疑问的,那就是,老专家的语文教学思想和时下新课改的理论是否能够“衔接”?读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只要是“真理”,是不分时间的先后顺序的,也是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王老师的这些文章很多是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写就的,但是在今天读来仍是语文教学思想的“真知灼见”,比如他谈到的语文课程的性质、“对话”教学的方法、阅读教学的思想、学生听话和说话能力的培养……等等这些问题,直到现在我们仍在如火如荼地讨论着,在今天的语文教学探索中,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文革前后的语文教育史,仍会有“淘金”的收获,王老师的这些文章就是这种熠熠闪光的“金子”,对于这样的思想火花,我想我们应该虚心学习,认真吸收,借鉴利用,发扬光大。
语文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实践;语文教学也是一门科学,科学需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发现,只要我们“用心”去做,一定会结出一朵奇葩,这是王老师这本书教会我的,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最大的收获。
教育文章读后感(三)
在四月里,阅读了由北师大出版的《聚焦幼儿园教育教学:反思与评价》一书。该书就幼儿园教学反思与评析这一热门话题,以“体现课程改革的整体性”、“体现教师课堂教学探索的丰富性”、“体现教学和教学研究的过程性”、“体现教学的知识、策略及技能的个性与共性”为目的,选取了近三十个真实案例,以“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评价形式,向我们展示了多个领域的活动组织过程,以及反思与评析。
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所举的近三十个案例生动而务实,都来自于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如有对幼儿的兴趣点进行价值评价并形成教学主题的《蜗牛》;有遵循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规律整合各领域教育目标与内容的《美丽的蝴蝶》;有让墙饰反映幼儿的学习过程与结果的《秋天的故事》;有通过适宜的材料投放支持幼儿跨越学习难点的《赶小猪》;有迁移已有经验让幼儿在主动学习中熟悉新材料的《七彩橡皮泥》等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充分发挥墙饰的教育和互动功能的《采摘前后》。活动的展开与墙饰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在活动前让幼儿猜一猜说一说玉米、花生等农作物长在哪里?长什么样?怎样采摘?,再把猜想画下来布置墙饰“采摘前的猜想”,然后带着问题去田间采摘农作物。回来后对比猜想进行验证,并把新经验画下来,形成第二面墙饰——“采摘后我们知道”。第三步,引发“它们做成什么?怎么吃?”的新问题,让幼儿去超市了解农作物在生活中的用途,形成第三面墙饰“它们可以这样吃”。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将科学探究的线索,贯穿于整个采摘活动,通过猜想验证、整理信息、分享经验,充分发挥了墙饰促进幼儿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这样一个活动,每个环节都相互支持、相互衔接,幼儿一直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中,在三面墙饰不断充实的过程中,不仅扩展了幼儿的学习空间,还有机地整合了科学、社会、数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所举的近三十个案例中,从每个活动的生成背景到组织过程,再到成果呈现都非常的详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活动后分三个层面的反思与评价。首先是执教者作为当事者对自身教学组织的梳理与反思,然后是同伴作为旁观者对活动的评价与建议,最后是专家理性的总结与指导。如果说执教者的反思多停留在实践层面的话,专家的总结则更具有理论的高度。这样分层次的评价,既清晰又全面,引导我们能够从多个层面去认识和思考教学的价值,既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对我们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也有很大的启发。
合上书本,还有一种跃跃欲试的感觉,因为这些案例的设计理念新颖,环节清晰,方法灵活,我们不妨根据书中的建议和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的改动,也尝试一下,我想,在实践中去理解书中的理念,应该会更有成效吧。(m.lizhi.com)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