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清华百年读后感

时间:2016/11/24 11:30 分类:读后感

  清华百年读后感(一)

  初夏时节,满怀崇拜敬畏之心,踏进百年清华学府,"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经典校训激励着莘莘学子刚毅坚强,不断追求卓越。我们认真聆听博学智慧导师的谆谆教诲,体验着严谨、勤奋、蓬勃向上的学习氛围,吸收着前瞻、全面的知识精髓,短短一周的培训,受益匪浅。

  一、面对困境,永不言弃

  纵观革命历史轨迹,从辛亥革命到南湖船头,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整风,从文化大革命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每一次革命转折,都艰难困苦,蜿蜒曲折。通过学习,我们懂得: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挫折、困难只是我们前行中的必要过程,它不能影响我们奔向既定的远大目标。用辩证的眼光来看,挫折困境给我们带来阴暗迷茫的同时,也会引领我们重新反思,正确抉择,走向光明。因此,我们要目标明确,坚韧不拔,有一颗永不言弃的心,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会正确取舍,放下包袱,轻装上阵,才有可能历经磨难后,最终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欣喜。

  二、关注热点,惠及三农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时期,住房、教育、医疗、环境、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不患寡而患不公",其问题的核心就是利益分配。我作为从事基层乡镇财政管理工作的一员,与乡镇、农民打交道多,对农民有着朴实、深厚的感情。过去人民群众为革命胜利付出太多,如淮海战役就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援,用小车推出的胜利战役;但是改革开放几十年后的今天,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部分农村依然还是处于"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的状况,的确会令我们不安。身在基层,面对经济体制变化和复杂的经济发展进程,尽管我们无法引领改革进程、决定财政资金分配大方向,但通过学习,使我们关注民生的理念有了进一步提升。我们有责任在今后的工作中按照十八大要求,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村、不断实现城乡要素的平等交换与公共资源的均衡配置,让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造就一个经济发展,生态环保、"看得见山、望得到水、留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

  三、不断学习,创新思路

  为我们授课的教师,有年近古稀的昔日领导,也有风华正茂的精英教授,教学方式不同,教学观点各异,但其共同点是治学严谨,底蕴深厚、灵气四溢。他们为形成独特的理论体系孜孜不倦,积极探索,利用心理层面、数学模型等方式来解读现象,抓住本质;他们不放过枝节叶末的疑难点,查资料、找依据,佐证观点……,教学的点点滴滴,汇集了清华人独立人格、创新理念、海纳百川的气度,为我们工作和学习树立了榜样。我作为一名年龄稍大的学员,日常工作和学习常有懈怠之意,对照清华老师、清华人不断寻求真理、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深感惭愧。作为财政干部,我们要深刻认识到自身肩负的光荣使命,不断适应新常态下的财政工作,依法行政,廉洁自律,创新思维。要按照新修订《预算法》的要求,把加大民生投入与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结合起来;将绩效评价贯穿支出各环节,加大对财政支出管理的行为规范和跟踪问效,优化资源配置,构建科学高效的财政运行新秩序;落实惠农资金,做好财政资金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工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坚定不移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清华百年读后感(二)

  承蒙组织的关心,8月17日至21日,我参加了清华大学《2015年县域干部媒体管理专题培训班》,有幸与来自全国10省份不同县市区的78名同志一道,感受名校的厚重文化氛围,领略名师的智慧和风采。短短的五天,我们在校园里穿梭,在教室里聆听,收获颇多,受益非浅。回顾期间的学习生活,有几点初浅体会。

  一、初到的感觉

  清华校园历史悠久,名声享誉国内外,是无数学子心中梦的彼岸。我对清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网络、电视、报刊的介绍和身边朋友的言谈,自己多次到北京出差都没能亲身体验清华的魅力。今天来到清华学习,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走进校园就感受到了这所百年名校厚重的文化氛围和独特的魅力与底蕴。学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始终引领学生们走“爱国、成才、奉献”的道路,为国家的发展输送了大批人才。校园内绿茵草草,树木成荫,湖光山色,景色别致优雅。不同时代的建筑物,购成了独具风格的建筑群落,为师生们创造了优美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学习的感受

  为期一周的培训,紧张而有序,快乐而充实,让我内心满满,感受颇多。一是生活有规律。培训的安排周到而详尽,一本印刷精美的培训讲义,内容包含了清华简介、学习生活指南、课程安排、课程讲义,给我们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尽管每天是学校、食堂、宿舍三点一线的模式,但是大家学习得很认真、生活得很开心。严肃紧张的学习之余,有许多学员结伴同行,游校园、看夜景、逛胡同等不亦乐乎。二是讲师有水平。这次给我们讲课的有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原吉林省委副书记林炎志,中国科学院大学研究生院科技传播研究中心,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人文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央电视台等8名资深教授、专家,他们博大精深的理念,高屋建瓴的评论,切中要害的分析,极富个性的教学,使我们的心灵为之一振,耳目为之一新。三是学习有广度。本期学习的专题是媒体关系管理,8个课程的设置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内容涵盖了政治理论、社会经济、文化宣传等方面,如《十八大后的国情和使命》、《廉政与勤政》、《党史国史》、《经济社会热点问题》、《领导语言艺术》等,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新闻发布会的模拟演练》、《突发事件媒体沟通的原则》这两堂课,重点突出、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在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与学员互动,交流探讨,课堂上时而欢声笑语,时而掌声阵阵,同学们都听得全神贯注,津津有味,真正让我们体会到了一流的大学、一流的教学。四是自我有收获。身处全国一流学府、听到高水平老师讲课,接触到全国各地党员干部,我认真反思,正视自身,看到了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深深感这个学习平台不仅让每个人在重视不足的同时,更是使大家增长了知识,理清了思路,更新了理念,开拓了视野,提升了水平,这将是每个学员一段宝贵的学习经历。

  三、内心的感谢

  短暂的学习,让我们吸取了养份,收获了友谊,内心无比感激。首先,要感谢清华大学扶贫办创办了这个扶贫教育项目,给了我们学习的平台和机会,并对学习生活所作出精心、周到的安排,特别学校发给我们的清华校徽、学员证、通讯录、集体照、结业视频等,这些都将是美好的纪念,我将珍藏,真是“走进清华门,就是清华人”,谢谢老师们的辛苦付出。其次,要感觉我们湘潭市一行的同学们,一路下来,大家相互关心、相互帮助,从10人微信群的建立、往返车票的购买、闲暇之余的玩乐,我们的何老大、尹姐姐、小玲、小文子、2个小帅哥、同事姐姐,还有我们的组长文妹妹,热心、费心的操办着很多事情,在这五天里,我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开心快乐,彼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2015年8月清华之行,不虚此行。

  学习虽然短暂,但是弥足珍贵。我深知学习永无止境,我会把在清华的学习当作新的起点,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学修为,勤奋工作,为我市老干部工作的发展贡献微薄之力。


清华百年读后感(三)

  入春的清华园,阳光明媚,生机盎然。走过一个世纪的风雨沧桑,古老的清华园即将迎来百年华诞。

  近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副主席习近平纷纷来到清华大学视察。他们高度评价了清华大学建校一百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国家作出的突出贡献,殷切希望母校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努力争先,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创造更多的重大成果,为国家、为人民、也为世界作出更大的贡献。

  作为清华的一份子,我也感到非常的荣幸与自豪。

  诞生于1911年的清华,在走过的这一百年里,见证了中国历史中最为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一个世纪。清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文传统,“四大导师”的故事和精神,早已和清华的一草一木交融在一起。

  清华精神最初源于梁启超1914年的一场题为“君子”的演讲,这场演讲在清华人心中激起层层波澜。自此,清华人将浓缩于《周易》的八个大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校训铭记于心。学贯中西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皆为我国近代杰出的学者。由他们倡导形成的“会通古今,会通中西,会通文理”的清华学派,在学术界开创出新的天地。而后又有一代又一代的清华人为这个承载着莘莘学子梦想与热血的地方百尺竿头。

  而回想我个人在清华的这十四年,是与大家共同成长的十四年,也是充实的十四年。清华虽系从留美预备学校发端,但其崇尚体育精神的制度与文化,除了来自美国大学的传统外,却恰似在与中国的一种隐而不彰的传统相接榫—体育除了锻炼身体、调节心灵之意义外,(m.lizhi.com)尚可培养协作之意识、勇敢之精神。这可以说是清华的另一种精神传统,即与人文精神相对应的尚武精神或体育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与传统,无论是对我们在高素质跳水人才的培养以及体教结合的探索上,都带来源源不断的力量与信念。

  因为大学之大,就在于校园之开放,海纳百川;而大学之学,更在于明理格物,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西方大学文化在清华大学自然融为一体。

  而在这百年诞辰之际,祝愿清华继续用一百年的黄钟大吕敲响“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能够让每一个学子,每一位过客都有与众不同的谈资和共同的仰视。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