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读后感 正文

《韩寒文集》读后感

时间:2016/7/22 09:13 分类:读后感

  韩寒文集》读后感(一)

  书名为《青春》,内容实在青春不起来,难道我们的青春注定残酷?开篇即为韩寒写他朋友的,感觉如同写的是自己。苦逼的青春,活的一点都不潇洒。在被美化的“青春雨季花季”里,有谁在乎过自己的青春?懵懂的青春在弱智的教育中流逝,回忆起来只有残渣余孽。人如同蜗牛,生下来,就背上了重重的壳,开始壳里放着课本,后来壳里放着工作,再后来,老婆、孩子、房子都装进了壳里,真够痛苦的。

  末尾一篇,是写韩寒母校的。就算母校是一个恶毒的“后妈”,在镀上岁月的金光后,也会找到妈的温暖的。记得某次回初中母校,虽然是物是人非,依然情绪满怀。竟然怀念起那个收了我黄书,罚我写检查的叫刘冰的老师来,怀念起那个拿着板凳腿把手打肿的小野来,怀念起那个长得好看有小孩的英语老师来,真贱。老师打你骂你,总有一个共同的理由,为了你好。多年后,发现这个理由竟然是定律,哎!

  还有一篇,讲常识的。大意说互联网十年,该启蒙的早就开窍了,依然装疯卖傻的都是参杂利益的。反观今日微博乱象,左派右派、五毛美分……争的是头破血流,你死我活。还有孔庆东、吴法天、司马南、染香、凤姐等活跃分子,无外乎名利也!常识谁不知道?罔顾常识,指鹿为马,颠倒黑白,甘为权贵爪牙。还不是孟子所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读韩寒的文章,有个不好的习惯,老想拿支笔画来画去。看到所谓的警句就画下来,以示强调。关灯合书,一觉醒来什么都不记得了。忘的总是比记的快。好像在那里看到过,说我们是一个健忘的名族。说的很有道理,不是故意要忘记,而是真的忘记了。就像韩寒在这本《青春》一样,里面的文章在博客上看过了,有的还保存下来了。但再看,感觉还是挺新的。

  青春,多么诱人的一个词啊!可惜,那辆校车上死去的18个小孩,再也没有了他们的青春。我怀念我的青春,那些记忆的零碎片段:远远地望着女老师晒在外面的粉红色内裤随风飘荡,却不敢走过去帮她捡起来挂在晾衣架上……

  青春,有过多少懦弱,就有过多少疯狂。


《韩寒文集》读后感(二)

  很多事情荒诞可笑,但是,其实生活就是上演着这些荒诞可笑的事,只是被放大了,才觉得好笑,然而这就是每天真实发生着的,我们看着的经历着的。

  《一座城池》很贴近生活,医疗,教育,工作,现代爱情观,看热闹等。都是我们每天都在讨论的,只是换个角度换个语气叙述,但是一样的讽刺和黑色幽默。

  其中,看热闹是最为嘲讽的。一场一盆水就能解决的“火灾”,居然引来了群众的围观,偏要看消防队的表演,充分而夸张地体现出现代人爱看热闹的心理。

  整本书都在写社会。使我们发出的笑声,也就是这个社会,笑这个社会的荒唐。事实上,我们生活的社会也很荒诞,只是我们对社会上各种丑恶的现象都习以为常了,对于这些已经习以为常了。

  光荣日

  几乎所有看过《光荣日》的人,都会将它贴上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标签。就连作者本人韩寒也称之为——这是一个荒诞的故事。

  韩寒把这个社会的没落,官场的腐败,娱乐圈的黑暗,都包含在这没有故事的故事里。

  一篇没有思想中心而只有情节的小说不是好小说。而一篇没有情节只有深刻思想中心的小说却未必不是好小说。而《光荣日》就是这么一部荒诞而现实的小说。

  1988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是讲一个年轻男子驾着1988车子出门远行,路上遇到了怀孕的妓女娜娜,两个人发生了关系,然后被抓,然后一路同行,娜娜向男子讲诉了许多想鲜为人知的妓女经历……男子的目的是要接朋友的骨灰,娜娜的目的是去找孙老板,然后把孩子生下来。不过,她没有找到孙老板,却在产前检查中发现了问题,结果娜娜失踪了。1988载着朋友的骨灰盒归来,又载着娜娜留下的向世界发出“疑”问的新生儿行走。

  小说叙述是非常严肃的,无处不体现着对人物命运的关注,作者同情的是失足的青年,诅咒的却是无序和无奈的生活、谩骂的是强势的虚伪。

  我总是看不懂真正的韩寒。他的嘲讽、幽默、叛逆……

  也许随着时间的消逝,阅历的增长。终有一日,我将看懂韩寒、明白这个社会、融入这个世界。


《韩寒文集》读后感(三)

  买了本他的《韩寒五年文集》,拜读了一下下。看过之后感觉实在是……凑合。不过,语句大部分还算通顺,错别字也不是很多,最大的优点是他对标点符号的运用值得顶一小下!比那些自称湿人的同志用回车替代标点写出的所谓的现代诗让人读着更舒服一些。

  韩同学对现代教育体制的观点有许多地方也与我不谋而合,并且与我同样是自动退出了学校学习生涯的,不过,由于年龄原因我比他要早退了几年。但是,韩同学这样公开的发表文章或是在电视上做节目来攻击批判现行的教育体制的做法,我并不敢苟同,原因是那些每天以能在韩同学博客上面抢到沙发或是仅仅抢到个板凳而狂喜不已的韩寒迷们看了之后会断章取义的把他的观点曲解为“读书无用论”,这样就大大的不好喽!本身他们这些人估计就是说话都不一定能说利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清楚,所以才会当看到别人能不打磕绊儿的说出自己的观点时便欣喜若狂,追捧不已!不过,韩同学能把他们从追捧那些据本人估计数数都不一定会从1数过100的所谓超女的阵营中拉过去,宽容一点说也可以算是功不可没啦!

  《三重门》这部小书,可能由于是处女作的原因,可以看出韩同学下的功夫真是不少,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实在是有些卖弄了。但是我支持他的观点——想写什么写什么,这样就好了。写东西有时候就像说话一样,哪怕是自言自语只要自己说了写了自己痛快了就好了。(m.lizhi.com)没必要考虑有没有什么深远的意义所在,也没必要考虑是否会有众多的听众或读者。就像当年曹雪芹老先生也没有考虑到《红楼梦》会像现在这样被人们趋之若鹜。如果,他老人家地下有知的话,还可能会奉劝现在的人们还是多去学习学习他没能掌握的数理化和英格力士呢!

  《像少年啦飞驰》是韩同学在文字方面自己最为喜欢的一本着作,我同样也相对比较喜欢它,不过,原因不同,我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书里面写了许多关于上海的东西。2年前,我还对上海以及上海人没有丝毫的兴趣,但是由于去年通过网络交了个上海囡囡做女朋友,才对上海开始产生了兴趣。

热门文章

重点栏目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