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
时间:2016/7/20 15:08 分类:读后感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一)
第一次拜读李敖的作品,《传统下的独白》,里面是一篇自序加二十篇杂文,发现这种带着点黄又带着点狂的笔调也许就是他个人的语言特色吧。
李敖用的字句很尖刻,其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对女人心理的描写:“做女人和炒菜一样,是一番鬼斧神工的大艺术,内自三围隆乳,外至一颦一笑,暗自眉目传情,明至花容月貌,皆非糊里糊涂的亚当子孙所能洞晓者”,“故约会时间虽到,我虽已经搽完胭脂抹完粉,可是还是让那男孩子再宿舍门口等上半小时再说。一来呢?可杀其威风、调其胃口;二来呢,可延长在寝室的炫耀时间;三来呢,那么准时干嘛?又不是赶火车!”。
总觉得这李敖对女人的偏见挺严重的,什么“喜欢有点奴才味儿的男人”、“结婚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他眼中的女人都挺现实的,也许跟他受过不少来自于女人的挫折有关吧,似乎年轻时候的他总是孤独寂寞的:“我又不会跳舞、不去教堂、不善说可爱的废话、不忽视礼义廉耻中的第四维、不再是男女同校的大学生……自反之下,没有任何一点条件能够吸引女孩子多看我一眼!” 。里面还有段文字挺悲壮的:“可惜的是穿插在花丛里面的都是新的面孔和新的情侣,他们取代了我们,不,他们取代了我自己。他们偷走了我的青春,也抢走了我的地盘……尤其是我过去的老情人们她们一个个都远走高飞”,怪凄凉的。
李敖对爱情有自己的一套理论:“爱情不是' 永恒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永恒;爱情不是' 专一的' ,可是盲目的人却拼命教它专一。”,他藐视“海誓山盟”的人,维护“水性杨花”的人,他说:“恋爱,并不以结婚与否做成败标准,并不以占有做最后目标。恋爱的本身足以使他们功德圆满。”,反对“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婚姻。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的爱情观我不能苟同,但也许这里面有他的道理,过程始终是最重要的,而不是结果。
李敖是个名副其实的愤青,他认为青年人都应该有“愤世嫉俗”的“朝气”,他说:“咱们若要真的振作起来,非得先培养愤世嫉俗的气概不可!”。“尤其我们这个死气沉沉的老大民族,我们怎么配说愤世嫉俗要不得?社会给青年的教育,不该是先让他们少年老成、听话、做烂好人。应该放开羁绊,让青年们尽量奔跑,与其流于激烈,不可流于委琐;与其流于狂放,不可流于窝囊”读了这些文字,你可以体会到李敖对社会教育改革的那股激情,同时也饱含了对年青一代的期望。难怪说他的书影响了台湾整整一代人。
李敖也有他另一种语言风格,像散文诗似的文字,柔美的意境。“那是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子夜的寒露刚为它洗过柔细的枝条,嫩叶上的水珠对它似乎是一种沉重的负担,娇小的蓓蕾紧紧蜷缩在一起,像是怯于开放,也怯于走向窈窕和成熟……五月的湿风吹上这南国的海岛,也吹开了这朵玫瑰的花瓣与生机,它畏缩地张开了它的身体,仿佛对陌生的人间做着不安的试探”,文字虽美,但是总觉得带着点阴暗的味道,带着薄薄的怨。
读完,觉得这《传统下的独白》就是李敖写来宣泄情绪的,但这种任意而为的写作态度却偏偏让人印象更加深刻。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二)
这本杂文《传统下的独白》读完后首先的感觉:有点深奥。他的文章与大多数人对于他作为批判传统的斗士的认识不同。经常引经据典,读完以后能让人明白大师其实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已成大师级了。
突然又想起了题外话,其实我觉得真正是反传统的学者是不存在的。古有李蛰,但它也不是真正的批判传统思想,而是对那时人们曲解与利用传统文化的行为不满。我想现在的李敖也是如此。他从传统与现在之间找到了不同点,找出了好坏是非,于是乎开始呐喊罢了。
这本书叫做“独白”,依我看这就是真正的独白。他的举止让他显得与某些人(自己脑补)格格不入,所以自己会感到孤独那是正常的,成为了大师就注定要孤独了,因为能和你平起平坐的人这个世界有几个。里面的文章都是杂文,而且言辞都挺激烈的,不管是那篇《不讨老婆之“不亦快哉”》还是那篇《长袍心理学》那都是批判虚伪的文章。感觉李敖与李蛰不单是想法相似,连姓都一样,难道有某种关系?
受到“冷眼看世界”五个字的影响,我对李大师的思想起初有点不屑,想:这么大了还当愤青,没事做吗?不过现在又接受了“存在即合理”这一思想,于是对他的看法有点改观:凡事都有正反两面,所以李敖的批判也是为了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所必须的。从这本书中我们都可以发现,李敖他批判最多的,是咱们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中庸之道”。不管说的对不对,那都能让我们对这一思想有新的认识。
其实我最欣赏本书的,其实也是最欣赏本人的地方,就是他不被政治所干预的言论。希望能一直保持,同时在苦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岛,不管是茫茫大海的孤独,还是狂风暴雨的绝望。都要保持自己不变质,然后继续探索。
《传统下的独白》读后感(三)
李敖,台湾学者,桀骜不驯,狂妄不自大,人如其名。
话不多说,回看《传统下的独白》,(m.lizhi.com)笔者认为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基本与书名相符合。书中分为三大部分:“传统下的独白”、“独白下的传统”、“中国艺术新研”。第一部分包括20篇文字,篇篇都是名副其实的“杂”文,主要对当下中国的诸多传统、习俗,给出自己的评价及想法。表达其反抗传统、蔑视传统的态度。第二部分主要对中国的一些历史提出新的看法,以通俗的文字呈现中华文明的精华。特别是文中提出要帮助中国人了解中国,帮助非中国人--洋鬼子,东洋鬼子、假洋鬼子--别再误解中国。最后一部分,以《周越墨迹研究》为主线,拿出大量史实证据,肯定了书法家周越在艺术史上的贡献。周越,何许人也?当今书法界都知其甚少,我等平民亦难知之。以此看出还原历史的重要性不可言喻。
书中文笔辛辣,观点独特,嘻笑怒骂、嘻皮笑脸皆文章。用它自己的话说:李敖的作品“不可不看、不可再看”,所以笔者从了他的意思,看了再说。
- 相关文章
- 推荐文章